端午节,又称五月节、龙舟节、重五节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端午节有许多风俗习惯,如吃粽子、划龙舟、佩香囊、饮雄黄酒、挂菖蒲艾草等,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祈求平安、驱除瘟疫、防止灾祸的表现。其中,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习俗,就是在门口挂葫芦。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葫芦呢?挂葫芦有什么寓意和传说呢?让我们一起来揭秘吧!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葫芦?挂葫芦的习俗源于古代先民们对五月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珍视。据《通典》记载,古代先民们认为五月为“恶月”或“毒月”,因为这个时候天气炎热,雨水多,山洪暴发,毒虫横行,瘟疫流行,人畜死亡。人们为了求生存,便利用自然界中的葫芦绑在身上,在水中漂流或在山中避难,这时葫芦被称为“腰舟”。由于葫芦的特殊功能,能在危急时刻救人性命,人们便对葫芦产生了崇拜。后来演变成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挂葫芦的习俗。
挂葫芦有什么寓意?挂葫芦除了是为了避免灾难外,还有其他的寓意和作用。首先,葫芦有“福禄”之意,因为“福”与“葫”、“禄”与“瓜”谐音。古人认为葫芦能收集福气和财富,所以把它作为吉祥物。其次,葫芦本为藤本植物,藤蔓绵延则寓意万代绵长。古人认为葫芦能延年益寿和保佑子孙繁衍。再次,由于葫芦的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近,可以收纳不吉之气,易进不易出。古人认为葫芦能去病化煞,驱除邪气和瘟疫。最后,葫芦还与佛教和道教有关,被认为是药王爷、吕洞宾等神仙的法器,能够灭虫降瘟,普救众生。
挂葫芦有什么传说?关于端午节挂葫芦的传说有很多,以下是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
传说一:也有民间传俗,说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药王爷下凡,见到人间毒虫横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装神药的葫芦挂在一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留下了这一习俗。
传说二:关于门上挂葫芦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在古代有一位卖油的老翁走村串乡卖油,他这样喊:“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注:在过去一斤为十六两,半斤为八两),于是,很多人为讨便宜都打四葫芦。这时唯独一村童只打一葫芦,老人问他为什么不打四葫芦,村童说出了其中的原由,卖油老翁认为这孩子诚实,就告知他,五月五日将有大灾大难,如在自家门上挂个葫芦便可免灾。村童回家将其卖油老翁的话告母亲,并如此照办,果然在五月五日这一天避免了一场灾难,从此在民间便有了五月端午门上挂葫芦的习俗。
总结端午节挂葫芦是一个古老而又富有意义的习俗,它既反映了古代先民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珍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福禄、长寿、子孙、平安等美好愿望的寄托和表达。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继续保持这一习俗,在端午节前后,在门口或窗台上挂上一个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葫芦,既能增添节日气氛,也能祈求吉祥安康。希望大家都能在端午节感受到葫芦带来的幸福和祝福!谢谢大家阅读本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