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五、端阳,同时还有五月节、浴兰节、龙舟节等称谓,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西晋周处在《风土记》里写道:“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在古代纪年的天干地支里,五月为地支里的“午月”,“五”与“午”通用,所以端午节的名字由此而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纪念伍子胥,也有的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端午节就是为了辟邪禳灾。不过端午节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还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民间在端午节这一天有很多的民俗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插艾叶菖蒲、挂香囊等。此外,古代民间在端午节这一天还有悬挂钟馗画像的习俗,很多典籍和诗歌里都有记载。《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绩溪县志》有云:“端午日,户悬蒲艾以辟邪。堂悬朱符,挂钟馗,瓶供榴花,蜀葵之属。”李福《钟馗图》诗云:“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么魔技,免使人间鬼画符。”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钟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曲江县志》:“五月,五日为端午,包粽子,出菖蒲、艾叶、稔花,洒雄黄酒,以御毒虫。书符,挂钟馗像,以辟邪厉。”《清嘉录》中记载:“五月,堂中挂钟馗画像一月,以祛邪魅。”在其他民俗节日里,我们都会说“新春快乐”、“中秋快乐”等祝福语,但是端午节却说的是“端午安康”。这是因为在古代,端午就是夏季的开端,五月被认为是所谓的“恶月”、“毒月”,《奉天通志》上说:“五月属午,五日为端午,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此时是春夏的季节转换,阴阳变换,容易受到邪气干扰。因此才会有佩戴香囊来避邪驱瘟的传统。钟馗是一位驱邪除祟的神仙,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他的画像也成为古代民间的“爆款”。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里描写了钟馗的来历,唐皇李隆基在一次在骊山讲武,偶患脾病,久治不愈,并且在夜里常常会做同一个梦。梦里有一大一小两个鬼,小鬼把皇上的玉笛和杨贵妃的紫香囊偷了之后就逃跑了,而另外一只模样奇怪的大鬼捉住小鬼,三两下把它吃进肚子里。这鬼头顶着破帽,身穿蓝色的袍子,腰上系着角带,脚上穿着皮质朝靴。唐皇李隆基问大鬼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要帮助他,那鬼说自己原本是终南山的进士钟馗,立下誓言要除尽天下妖邪。唐皇醒来就痊愈了,于是命令画圣吴道子按照梦里的记忆,把钟馗画出来。并说道:“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靖妖氛。”钟馗虽然是由皇帝梦中而来,不过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了一位驱邪除祟的神仙。而道教在吸收了民间信仰之后,将钟馗塑造成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的“万应之神”。与秦琼尉迟恭的传说类似,钟馗画像摆在家中成为了门神,钟馗也被敕封为赐福镇宅圣君。道教同时将钟馗奉为降妖除魔的天师,他手持青锋七星剑斩尽天下妖邪,上古神兽白泽也成为了他的坐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00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