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绿柳,瓶插红榴,菖蒲切玉,角黍堆金。”短短的四句话,描绘出了古人在端午节时必备的几样物品。其中,“角黍”也就是粽子,用箬竹叶包裹黍米做成牛角状,蒸制成或甜糯或咸鲜的美味。“菖蒲”是一种草本植物,叶子形状若剑,有特殊香气,常被人们悬挂在门上用来辟邪。宋代时,有过将菖蒲、木瓜等食物切成细丝,与香料拌匀盛在食盒的习惯。菖蒲酒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端午节的餐桌,只是后来更多用雄黄酒代替。“红榴”即石榴花,每到农历五月份,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正值石榴花盛开的季节,因此五月也有“榴月”之称。榴花的颜色鲜红似火,而石榴的果实也带有丰饶、多子等美好寓意,所以榴花逐渐成为端午节最具象征性的物品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端午节常常作为背景出现,而“榴花”的身影也不时闪现其中。01《西游记》:海榴亭下过端午《西游记》朱紫国一回,朱紫国国王向唐僧师徒4人讲三年前的经历。当时正值端阳时节,他和妃嫔们在花园海榴亭中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哪知一阵风吹来,将金宫圣主掳走。粽子、艾草、菖蒲雄黄酒、斗龙舟,都是端午节的保留项目,而最特别的,则是亭子的命名:海榴亭。海榴,也就是石榴,或者海石榴。之所以有此名,是因为石榴并非我国原产的植物,它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才伴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引入中国。唐代诗人温庭筠诗中有云:海榴开似火,先解报春风。李白也写过: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也就是说,至少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已欣赏榴花盛开的美景了,在诗歌、绘画中,也多有以榴花或石榴为主题的作品。虽然吴承恩没有直接写赏榴花的细节,但一个“海榴亭”,从侧面透露出这个亭子可能所处的位置,大约附近种植了许多石榴树,在吃粽子、看龙舟比赛的时候,周围就是红通通的石榴花。02《红楼梦》:王夫人姊妹的“赏午”在端午节期间,贾家发生了许多“大”事:清虚观打醮、晴雯撕扇、宝钗扑蝶、龄官画蔷、金钏之死、宝玉挨打等。但节日的气氛,也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露出来。黛玉到怡红院玩儿,看到晴雯和袭人在一边哭,宝玉也在黯然落泪,就打趣道:“大节下的,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一个小小的调侃,让三个人破涕为笑。由此可见,端午节里,贾府上下都要吃粽子过节。除了吃粽子,贾府里蒲艾簪门,小孩子们的胳膊上系着虎符。王夫人也忙碌起来,邀请薛家母女到家中“赏午”。所谓“赏午”,包括了端午节当天的午饭,以及一系列节日活动,像是饮雄黄酒、吃樱桃、桑葚等时鲜果品,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赏石榴花。王夫人和薛姨妈姊妹二人,在端午节这天可以小聚一番,吃酒观花、闲聊家常,想来也是别有一番温馨闲适之意。03《红楼梦》:“榴花”与元妃之死“榴花”在元春的判词中出现过:榴花开处照宫闱,虎兕相逢大梦归(一作“虎兔”)。之所以是“榴花”而非其他花卉,学者、专家们也给出过不同的解释。其一,是指元春去世的时节,是榴花正开的农历五月份。(注:也有学者指出是在十二月份,高鹗续本中,元妃薨逝的日期就是十二月十九日。)其二,暗示元妃去世之前,怀有身孕,因为石榴有“多子多福”的寓意。其三,则是一种隐喻,形容元春嫁入皇室之后很受宠幸,如榴花般红火,有烈火烹油之势,与后半句“大梦归”形成鲜明对比。这些解释,基本都是从榴花的季节、颜色、象征意义等角度入手,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但也可以看出榴花在古人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04没有端午节的西方:“石榴”同样寓意丰富在古代西方,虽然没有端午节的习俗,但“石榴”也经常作为一个象征物出现在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宗教礼仪之中,具有丰富的寓意。根据文献记载,在古老的闪族文化中,石榴也被视作丰产、生命、多子的标志,为人们所喜爱。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冥王哈迪斯抢走了丰收女神德墨忒尔的女儿:珀耳塞福涅,作为自己的王后。找不到女儿的德墨忒尔悲痛欲绝,大地也失去了生机。后来宙斯派赫尔墨斯去冥界接回珀耳塞福涅,令母女团聚。在临别之前,哈迪斯给珀耳塞福涅吃下了几粒石榴籽,由于珀耳塞福涅吃过冥界的食物,所以一年之中,她在春夏秋三季可以和母亲生活,到了冬天就不得不返还冥界,和丈夫哈迪斯待在一起。因着几粒不起眼的石榴籽,大地上有了分明的四季,而石榴也因此和婚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开得恣意绚烂、灿若烟霞的石榴花,给端午节平添了一份喜庆热闹之意。时至今日,端午赏榴花的习俗早已式微,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古人的文字,重温那些特别的仪式感,重读那些与榴花、石榴有关的故事。因为,一朵朵盛放的榴花,承载着文化,也记录了历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