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近,“咸甜粽子大战”即将拉开帷幕。放到以前,紫禁城里的端午节,也会上演咸甜之争吗?什么是端午节?端午,拆开来说,“端”为“正”、“午”为“中”,暗含“中正”的意思,代表着古人崇尚的中、正之道。“端”也有着开头、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也被称作“初五”,《岁时广记》中也记载“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端午”也指出了过节的具体日子。唐朝长安的皇宫中端午当天往往要赶制出许多粉团粽子,让人们用小角弓去射,射中者可得粉团。和春节、中秋节并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三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多个不同的名字,端阳、重五、天中节、五月节的命名万变不离过节日期;天医节、龙舟节、粽子节等称呼,代表了这天的主要习俗活动。在清宫档案中,这一天多被记载为“端阳节”。有关端午的起源各地多有不同,比如荆楚地区的纪念屈原说;吴地有水上竞渡纪念伍子胥一说;到了会稽(今苏州)地区,又有纪念曹娥的起源。无论是哪种起源,龙舟竞渡、吃粽子、饮雄黄、挂艾蒿等风俗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枭羹是用枭肉制作的羮汤;枭,就是猫头鹰,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孝的鸟,从汉代开始,人们就有五月做枭羮、送枭羮、吃枭羮的习俗。唐玄宗开元七年,“开元七年令”的颁布,以法令的形式将端午节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全国放假一天,让人们有了大把时间可以好好过个节,端午的风俗习惯也得到了延续。系彩丝,古时端午习俗之一,一直保留至今。满族贵族定鼎北京,建立清王朝后,为了巩固统治,对京城一带的传统习俗基本不予干预,相反,还曾提倡汉化,以“用汉官、近汉俗”等等获取民心。所以,紫禁城里的端午风俗不仅“全乎”,也融合了汉族的风俗活动。全流程的清宫端午习俗在传统文化观念中,五月是“恶月”,有着许多禁忌,《风俗通义》中就有“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的记录。为了驱灾辟邪,以五毒为题材的香袋,就成了热销品,规格只有拇指大小,内盛雄黄,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贴身佩带。乾隆皇帝也明确规定,宫里“每年五月初一日起挂五毒荷包”(《穿戴档》),紫禁城里的端午气氛组开始营业。当时流传着虎食五毒的说法,虎形的装饰在宫中也是端午的流行单品之一。每到端午这天,官眷都穿戴起虎形装饰,寓意驱邪避灾。清朝徐扬的端阳故事图册之“悬艾人”。此外,清宫也会组织端午团建活动——赛龙舟。龙舟竞赛一般多在西苑或是圆明园举行,举行之时,皇帝将会亲临现场观看,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竞渡祭龙神,也是一场盛大的图腾祭。龙舟的习俗传到日本,没有了龙船,有“鲤帜”的变异出现。日本以五月为男童节,一家有多少男童便挂多少鲤鱼。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下了圆明园福海水面上“兰桡鼓动,旌旗荡漾”龙舟竞渡时的壮观景象。因为端午节前后正值“芒种”时节,如果遇上了干旱天气,皇帝通常会放弃观看龙舟竞渡而亲赴黑龙潭祈雨。《胤禛十二月景行乐图》局部龙舟赛罢,清宫里通常还有看戏的环节,观看的剧目多是天师除毒、屈原成仙、采药伏魔等与端午相关题材。《清稗类钞·孝钦后宮中之端午》就记载有:“初五日,大内演剧,所演为屈原沉江故事。而宫眷所蹑之履,则如小儿之虎头鞋,且簪绸制之小虎於冠,孝钦所命也。”端午节的戏曲表演更加丰富多样,图为《火凤凰》剧照。不过,这还没到端午的重头戏——吃粽子。入关前,满族的端午节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种叫做椴木饽饽的食物。所有食材虽不同,制作方法大抵相似,椴木饽饽一般用椴木叶包裹高粱米和小豆泥,上屉蒸熟后就可以食用。入关之后,演变成满汉习俗皆有的方式。坤宁宫五月祭神时依旧用椴木饽饽,皇帝则在端午节入乡随俗吃粽子。《御茶膳房》中记有,每年五月初一起,宫内帝、后、妃、嫔的膳桌上就开始摆粽子和粽方。攒盘粽子每一品18个,每粽方为个粽子。直到端午节这天,宫内所用粽子数量达到峰值。单是糯米就用了糯米斤9两,白糖、奶油、香油、澄沙、蜂蜜、核桃仁、晒干枣、松仁、栗子、黑葡萄等辅料最少也有8斤多,包粽子用的细麻绳更是重达17斤。估计包粽子的人都有心里阴影了。龙舟竞渡、吃粽子、饮雄黄酒、悬艾草、戴五彩丝线的端午习俗流传至今,已经不仅仅是烘托节日气氛、增加节日仪式感的风俗习惯,早已内化演变成传统的节日文化,陪伴着孩童成长、内化为他们心中每到端午就会想起的端午记忆。6年,端午节被列为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9年,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当我们说端午节时,我们说的不仅仅是端午节。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参考资料:彭国梁,杨里昂主编:《我们的端午》高荣:《清代扬州绘画中的端午风俗》何亮:《论唐代小说中的端午习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33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