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爱一个人缩坐在窄狭的小厨房中,唱唱歌,编编自演的对口故事,唱累说足,小手将泡菜坛盖一掀,长长的豇豆就提溜起来了,咬咬嚼嚼品品咽咽,再来一片萝卜,有时萝卜不过瘾,便一口小黄瓜配半口子姜。

这是作者爱亚在《人间孤独,却有温度》里面的一篇文章,里面描写了她关于母亲的回忆。在她的回忆里,母亲就像那泡菜坛子,就能代表她的思念。还有母亲每年必做的霉豆腐,也是让人不能忘却的味道。

这本书是一本合集,由余秋雨、白先勇、蒋勋等名作家的作品组成。这也是一本回忆录,写满了他们关于过去美好事情的回忆,这些回忆让他们即使在孤独中,也能体会到温暖。

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关于头脑中的那些回忆也在脑海中一点点清晰起来。

奶奶的手艺

文章开头我摘抄了一段爱亚描写她偷吃泡菜的情景,让我忍不住吞咽了一下,想起了奶奶的几个泡菜坛子。

四川人家家都会做泡菜,手艺都不差。不论炒什么菜,从坛子里面捞一点泡菜,更是美味了不少。

奶奶做的泡菜更是好吃,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玩意。

夏天的豇豆,子姜,洗干净晾干然后放入坛子,两天后从坛子里夹出来,配上一碗白粥,那就是人间美味,满足。

每次炒鸭肉、鱼等等,也会从坛子里面抓一把泡姜、泡椒,切碎一起炒,这些东西简直是下饭神器。

小时候,奶奶的泡菜坛子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听说要抓泡菜我主动拿上碗筷就冲到了坛子旁边,因为我可以挑选自己喜欢吃的菜。

长大后,我试着自己做了一次泡菜,按照奶奶教的方法,但是再也泡不出那味了,我想只为那双手不再了,味道也不再了,那个泡菜的味道就让它在回忆吧。

奶奶的节日

馒头蒸好,打开笼盖的一刻,母亲特别紧张,她的慎重的表情也往往使顽皮的我们安静下来,仿佛知道这一刻寄托着她的感谢、怀念,她对幸福圆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祝福。

这是蒋勋写的关于过年的回忆,小时候过年总是充满了喜气,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特别重视,除了能穿新衣服,最高兴的莫过于能从长辈那里讨到压岁钱,不管多少,都代表了一种祝福与希望。

翻开童年的记忆,奶奶不管什么节日都非常重视,比如说这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她会提前准备好插在门上的艾叶和菖蒲,还会在水缸里面放一块菖蒲的根,用雄黄酒绕着屋外撒一圈,剩下的会用手点在我们的额头上,再让我们抿一小口。虽然小孩都不会喝酒,但是都会遵从奶奶的意思用嘴唇轻轻地粘一下。

自从奶奶病后,再也没人撒雄黄酒了,门缝上的艾叶和菖蒲也是仿佛意思一下,已经没有了那时的气氛。

现在想来,因为重视传统节日的那个人不在了,不管过什么节日,都没有了以前的意味。

还记得以前过年,乡下有种习俗,会送“灶神菩萨”,迎接“灶神菩萨”,这种仪式是祈求把每餐饭煮好。奶奶在这两天会把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换上干净的衣服,在灶头摆上祭品,非常虔诚的祈求。

我那时对这个不是很关心,最关心的是仪式过后的那碗白瓷糕,祭祀完后就可以吃了。

现在自己能买了,却再也出不吃那个味道了。

那些回忆,是孤独时最好的陪伴

在看《末代皇帝》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场面:老年的溥仪买了一张参加皇宫的门票,走到大殿的时候,他在座椅的某个角落掏出了一个养蛐蛐的笼子。

不仅感慨万千。

但是我同时也想到,虽然他现在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他一生都带着皇家的记忆,那些回忆在他的脑子里,任谁也不能夺去。

这便是回忆最大的好处,能让身处孤独的人感受到曾经的温暖。

就像白先勇写到王国祥,人已不再,但是他曾经种的树还在院子里,睹物思人,看见树便看见了曾经相处的日子。

现代人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总是被某种无可奈何的力量推着往前走,很多东西早已忘却,记忆模糊,逐渐失去了当初有的某种仪式感和乐趣。

但是有些刻印在脑海中的记忆,虽然会被尘封起来,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会突然出现在脑海,成为慰藉孤独的那点星光。

在读这本《人间孤独,却有温度》的时候,看着大家用文字记录着那些美好的瞬间,尘封的记忆随之而来,我想这便是记录的力量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