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端阳日。人们在门口挂上艾草、菖蒲,坐在桌前吃粽子、饮雄黄。在胳膊上系着五色彩线,走到江边看一场龙舟竞渡。孩子嘴边沾着糯米粒、豆沙泥,听着大人讲着屈原投江的故事……一幕一幕,在过去千百年的岁月里不知重复了多少次,演绎着中华民族古古今今的心魂相守。端午,或许是传统节日中,最为奇特的一个:没有阖家团圆的气氛,没有美丽的神话典故,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倒是因为屈原,多了一些悲情。甚至,今天的全民节日,在古代人看来,却是全年当中最不吉利的一天:五月五,是为“恶月恶日”。从恶月恶日,到国家节日——端午,走了多远的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百味杂陈的端午,就像一只棱角分明又味道纷纭的粽子,随手一拎,便可见远古今朝的美好与忧伤。五月,“阳气始亏,煖气始盛”,恶虫、毒害开始萌生。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也被看作是不吉祥的恶时。迟至战国时期,北方人已经公认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齐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其父根据俗信,孩子一降生,就要遗弃他。野史说宋徽宗也出生在五月五日,因为不吉利,才改成了十月十日。“五月到官,至晚不迁”;“五日盖房,令人头秃”。《风俗通》《荆楚岁时记》之类,记载民俗,每逢五月五日,都是列举诸事不吉,颇多禁忌。虽是“恶月恶日”,但是先人有一系列积极的应对办法。在这一天,人们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古人的端午药俗丰富多样,因采药数量之多、种类之杂,得名“百药”。据说在五月五日做的药尤有奇效,连《本草》也特别指定在这一天收药。除了采药,人们还会取水沐浴以避疫气,饮菖蒲酒、雄黄酒避毒,装饰艾草禳除毒气,佩戴五色丝线、艾虎祓除凶恶不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端午习俗。有一些已被渐渐淡忘,还有一些,依然保留在我们的节日活动中。端午,仿佛在中国人的基因里,种下了一种忧患意识。对人而言,大自然可知又不可知,疫患可测又不可测。端午,像是古代祛病防疫的爱国卫生运动,提醒我们有祸端潜藏在身边,又让我们在生活中坦然面对。爱护生命,好好生活。“毒恶”的端午,别有一番用心良苦。在我的家乡,人们会在端午清晨,去山上采艾,还要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在路边或草地上“打露水”:让裤腿沾满露水,用毛巾刮沾草叶上的露珠,擦拭脸和手臂,有祛病消灾的用意。打露水,常常是大人带着孩子,大人祈盼孩子身体康健,孩子也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往草丛里撒欢。那些端午的清晨,给一代代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没有刻意追求什么仪式,无非是去山林里走走,接接地气,迎接阳光,享受晨光和雨露。得到滋润的,不仅是肌肤,还有生活和情感。我想,在大江南北的其他地方,在各有特色的风俗里,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都一定寄托了同样美好的愿望。习俗的演进,常有如此妙处。或许它原本是用来对付“恶”的,但是人们会将“恶”的一面慢慢消解,最后让它成为一种幸福。从前几年开始,借着社交平台,我们中的一些人开始“纠正”另一些人:端午不能说“快乐”,而要说“安康”。弄得大家小心翼翼,怕在朋友圈里说错了话。起初的说法是,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要纪念殉国的屈原或伍子胥,所以不宜说“快乐”。后来,再经民俗学家一普及,原来端午传统还有禳灾避恶的含义,似乎问候“安康”,就更说得过去了。其实,端午节的源流,是一个不太容易说清的问题。许多风俗,比如吃粽子、赛舟,在屈原之前就有了。至于驱邪避毒,又非端午节的全部含义。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长江下游的吴越先民,有龙图腾崇拜的传统,他们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生活中用的船也常刻成龙形。端午的两个重要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都与吴越先民的龙神祭祀活动,有很深的渊源。即便端午习俗是从吴越之地流传开来,它在漫长的时空中,也扩进了许多其他的内涵。最为人所知的,把端午和纪念屈原联系起来,虽是后人的附会,却也寄托了人们共通的家国情感。是什么赋予一个节日强大的生命力,支撑它流传到了今天?采药、吃粽子、划龙舟,恐怕任何单一的形式,都不足以做到。端午,像一个复合了多元文化内涵的节日。各类习俗交织,形成美妙的合流,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连结了一种永不过时的情感,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人们心中的端午,有忧患意识,有爱国情怀,有吃粽子、“打露水”的幸福喜悦,也可以有“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初射晖”的隆重热烈。古人的端午,本来也是千姿百态,不可谓快乐:大家走出门去,采采药,治治病,洗洗澡,喝几口菖蒲酒,看一场龙舟竞赛,斗草作诗,抒发心怀,好不热闹。端午节,本是一种旷达而灵动、活泼而健康的精神生活。快乐,何尝不是一种安康?端午节,流传到今天,附丽的意义重重叠叠,如同紧致包裹的粽子,包含着南北东西的诸般滋味:糯米、豆沙、蜜枣、鲜肉、蛋黄……每种味道,都是噙在嘴边心头的香,是牵挂在记忆深处的期望。一年一年,我们吃着不同的粽子,过着同一个端午。丝丝缕缕,联系着相通的文化血脉。郁郁绵绵,缭绕着连绵不绝的情感和沧桑。端午,愿人间灾祸消释,愿每个人快乐安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