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好医生怀揣医者仁心,凭借高明医术诚心服务患者,这正是大医精神的体现。什么是大医的风度?大医的大胆和细心是怎样的?本文作者是中国近代经方派大师曹颖甫先生临诊而为入室弟子姜佐景先生,致力于《伤寒论》学术学理阐发与临床应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胆欲大而心欲小。”这一句话是我们先哲孙思邈先生的遗教。我们做医师的应当恪尊无违,尤其是经方家更要切实地奉行。因为经方的药力比较的锐利,如果没有大胆,哪能开得成方?如果不加小心或细心,怕不吃坏病人么?
或者有一部分的读者,未曾有怎样用方的经验,看见本书药效的敏捷,起病的神奇,偶或遇见病证,不免要怦怦心动,跃跃欲试,就开一张经方,给病人吃。
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让我先申明一下:“倘或你把这病人治好了,本书是与有荣焉。倘或你把这病人吃坏了,本书却不负一丝一毫的责任,我编著者更恕不代你受了一分一毫的罪过!”我并不是做专听赚钱,不听亏本的生意。请容我慢慢道来。
1经方家首重辨证
诸位,“天下莫如吃饭难”当改作“天下莫如行医难”倒觉得确切些。现在姑且省掉病家的自误,社会的迷信,种种问题不论,但论我们医道分内的事。
经方家首重辨证,辨证即是大不易事。如本集所说,治病人身热的主方,至少有数十首。究竟要用哪一首呢?就要严格地辨别选择一下了。
例如麻黄加术汤证也有发热,小柴胡汤证也有发热等。又如本集说大承气汤、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是治下利的,哪晓得理中汤、四逆汤也是治下利的。
故若但凭本集以治病以为大道尽在于此,那就危险万分了!呸,《经方实验录》有什么用?还是请诸位下一点刻苦的功夫,细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一旦贯通之后,那才是伟大的成功!
2初学者要注意的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这虽是吓人的话,但初学者为细心起见,究要防备防备。
何况不要说药吃得不对,或者要受苦,就是有时方药都对,而分量不合,也要出乱子的。因为分量轻了,必不能一击而中,邪乃扰扰作乱。分量重了,又多起暝眩现象。初治医者好譬新上战场的兵士,闻炮声而振栗,谁又晓得这是暝眩不是暝眩呢?若不是暝眩,又怎样补救呢?
你要晓得病人的病势,不依照我们医书上的例子生的。医书上的例子往往是单纯的,而病人的病往往是复杂的,因此初治者就不免迷惑了。
看看这一个汤证有点像,那一张方子也可用。疑则生难。医者当此疑难的时候,切要定一定神,清一清心,究竟哪一张方子可用,其余的方为什么不可用,才是道理。
药量方面宁自轻小递加,一味药用惯了,方可重用。切不可毫无经验的冒昧用重量,因为一次出了恶果之后,你的胆子自然而然地小了,甚至于就此不敢用这味药了,但那时反添笑柄。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苏子说:“道可致而不可求。”所谓“养”,所谓“致”,都是慢慢的意思。“欲速则不达。”慎之慎之。
3师者所以传道解惑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者也。”一位学医者倘能得到良师的指教,无疑的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而在临床方面,更可以目睹师长的治验,省却自己盲目试验了。倘然得不到良师的话,那么宁多读书。中医书汗牛充栋,只好在“择”字上用心了。
等到学力猛进了,经验丰富了,处处细心了,才可以大胆治病。即遇险证当前,应立予急救之方,晓得病人不服此必死,服此或有生望,除此别无他法。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死神追于后而无畏。这样才是大医的风度!
我所以说细心辅大胆,大胆方不流为鲁莽。大胆佐细心,细心方不变作姑息。而大医的细心,当学“诸葛一生惟谨慎”样!大医的大胆,又当像“赵子龙一身是胆”样!
4《仲圣经方临床实战讲座》
延伸阅读:姜佐景与《经方实验录》姜佐景先生出生于清末,卒于80年代,享年70余岁。浙江瑞安人,民国初年进入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校学习,随《伤寒论》黄文东讲师研习《伤寒论》,后又随中国近代经方派大师曹颖甫先生临诊而为入室弟子,致力于《伤寒论》学术学理阐发与临床应用。三十年代,选辑曹颍甫先生四十年临床验案、曹氏医案医话、附以自己本人的医案、笔记等,辑成《经方实验录》一书。《经方实验录》乃是“以经方为经,以实验为纬,以理论为花纹。经方求其纯,实验求其真,而理论求其新”。书中内容既遵从医圣思想,又阐扬伤寒大论,发明温病主方,融解温热诸说,形式上医案医话合编,病证病理相符,气化科学不悖,演绎归纳互通,因此被称为“增益临证胆力,启道著书灵感”。一时享誉,被热爱者目为经方指南。年,姜先生去了台湾,悬壶于北部雨港基隆市。年,台湾成立中国医药学院,姜先生担任《伤寒论》教师,并编写《重编伤寒论》教材,倾心培育中医后学。60年代,台湾举办中医药学会,举办内科研究班,姜先生担任《伤寒论》讲席,是台湾地区伤寒论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先驱。主要著作:《经方实验录》《重编伤寒论》《伤寒论精简读本》《重编标点类方全文伤寒论》《伤寒论精简活页》,另有编著《实验中医药》六册。姜佐景因曹颖甫用经方之惊人疗效,后师从曹颖甫即“深服吾师医术之神,遂执贽而列门墙焉”。曹颖甫与姜佐景师徒共同努力成《经方实验录》一书。此经方病案集,堪称经方类医案中之上乘佳作!姜佐景笔记:
左景曰:友人施君,崇明人也,服务上海电报局。甲戌孟秋某晚,匆匆邀诊乃弟病。入其室,见病者仰卧塌上。叩其所苦,绝不应。余心异之。私谓施君曰:乃弟病久耳聋,无所闻乎,抑舌蹇不能言乎?则皆曰:否。余益惊异。按其脉,一手洪大,一手沈细,孰左孰右,今已莫能记忆。因询家人以致病之由。曰:渠前任某军电职,因事受惊,遂觉神志恍惚。每客来,恒默然相对,客去,则歌唱无序。饮食二便悉如常人,惟食时阙上时有热气蒸腾,轻则如出岫朝云,甚则如窑中烟,状颇怪特。前曾将医院诊冶,经二十余日,医者终不识其为何病,既无术以疗,故于昨日迁出,请先生一断。余细按其腹,绝不胀满,更不拒按。沈思良久,竟莫洞其症结。于是遂谢不敏,赧然告辞。越日,施君告余曰:舍弟之病,昨已延曹颖甫先生诊治。服药后,大泄,阙上热气减。余闻而愕然,遂急访之,并视所服方。
忆其案尾略曰:此张仲景所谓阳明病也,宜下之,主以大承气汤。
方为:生大黄(三钱) 枳实(三钱) 芒硝(三钱冲) 厚朴(一钱)
又越数日,余再晤施君,悉其弟服药后,已能起床,且不歌唱。惟两肋胀痛,经曹师诊治,顷又愈矣。
审其方,乃小柴胡汤也。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党参(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钱)
嗣是施君之弟似可告无恙矣,顾尚苦自汗,精神不振。又经曹师投以桂枝加龙牡汤,一剂而愈。
川桂枝(三钱) 大白芍(三钱) 生草(二钱) 生姜(三片)大枣(十二枚) 花龙骨(五钱) 煅牡蛎(五钱以上二味先煎)
自此以后,健康逾常人。一日与兄俱出,值余于途,各微笑额首以过。翌日遇施君,问其弟昨日途间作何语。施曰:无他。固诘之,乃笑曰:彼说吾兄脉理欠精耳。余不禁重为赧然。于是深服吾师医术之神,遂执贽而列门墙焉。
本案病者所患似系所谓精神病,或神经病。顾西医用神经药治之,绝不见效。中医用经方治之,反奏肤功。其理深奥,莫可究诘,殆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欤?按初方系阳明方,次方系少阳方,末方系太阳方。以三方疏其三经之阻滞,诸恙乃痊,殆当日受惊之时,周身筋络器官,即因惊而有所滞乎?顾饮食二便如常,腹不痛,又不拒按,谁复有胆,敢用承气?乃吾师独以阙上热气之故,遂尔放胆用之,殆所谓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意乎?
曹颖甫曰:此证予亦不能识,惟诊其脉,则右极洪大,左极微细,阴不足而阳有余,意其为少阴负趺阳之脉,而初非逆证。加以热气出于阙上,病情正属阳明,与右脉之洪大正合。故决为大承气汤的证,而不料其应乃如响也。
佐景又按:本案属三阳同病,本编入本书第二集中,因邵餐芝之先生大序中道及,且本案又为余从师之因,固特提前列此,以作纪念。
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文作者姜佐景,摘自《经方实验录》完整版。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