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夏至
壬寅虎年·五月二十九日
刘希彦注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条
《伤寒论》,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专著。经晋代王叔和整理,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其书被誉为方书之祖。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和之前一个证类似,就是少阳病的胸肋满痛。它们的区别在于位置不同。少阳病一般是胸满和肋痛,痛的位置在肋下居多,而结胸的痛是心下居多,也就是胃及周围的这位置。在六经归纳里,心下是更深层的,归入里;而肋下相对浅层一些,归半表半里。
此二条讲结胸和藏结的区别。
结胸有两个主证:
首先是“按之痛”,里面有东西结住了,是实证。其次是“寸脉浮,关脉沉”。这个脉象很值得研究。一般胃也好,大肠也好,中下部有积滞,脉象的反应却不是尺脉浮,而是寸脉浮。这是因为人体的循环是一样的,下面通了上面的能量才能气化出去。就好比柴灶烧火,要想火烧得大,就要把下面的灰扒通;上面不通,自然寸脉就会出现有表证的浮脉,这是一壅塞之上象。“关脉沉”,关脉体现的位置在人体为中,脉沉说明病在里,关脉沉说明病在人体中间偏里的位置。
一般来讲,这种痛或痞的证,偏热的居多,所以胸肋满痛,是少阳病的主证,而非厥阴病的主证。
如果有类似结胸的证,却没有阳证的反应,而是成阴证的反应,那叫藏结。藏结是“如结胸状”,就是证和结胸类似,不同的是“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胃口虽然还可以,却总是拉肚子,这是虚寒的腹泻,就是太阴证了。太阴证的脉象是“关脉小细沉紧”,小细为津血虚,沉紧为里有寒。如果再“舌上白苔滑”,这是脾胃虚,寒湿很重,说明胃气也坏了。藏结比较麻烦,临证上,一般是癌症晚期的症状。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往来寒热是少阳证,但这里是“不往来寒”,只寒不热,只觉得怕冷恶寒,这种情况就很严重了。“其人反静”,人体如果有淤堵,一般来讲是会烦躁一些的,这里是排病的自然反应,有时候脉很虚,却很躁动,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藏结,反而很安静,说明气血太虚。
“舌上苔滑”,舌苔腻滑是阴证。如果有以上这些情况,说明应该很严重。判断阴阳严不严重,还是参看脉象准确,尤其是尺脉的虚实。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味苦寒)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这里的阳证包含了表病。表病不能下,因为气血正向体表汇集排解表证,若下之,气血将强行拉向内里,势必不能兼顾表,于是表的邪气挟津液必定内陷形成结胸。这个结胸事实上是水热和邪气在人体的中间位置。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若是误下,气血还是会往上往表走,若能量不够走不上去,就会和邪气一起结在一个位置。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这里的“痞”,应该指的是藏结。
所以“下之太早故也”的意思是,有表证是不能下的,哪怕同时有里证,也要先表后里。
“结胸者,项亦强”,项强是因为脖子里的筋缺津液失养所致,当有表证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结胸也会这样呢?其原理是一样的,有表证,体表消耗大量的能量,颈筋也会失养;有结胸,人体会调集大量的能量去攻这个结胸,颈筋也会失养。所以说“下之则和”,将结胸下了,就不会项强了。
所谓“柔痓”,是一种缺少津液引起的筋腱的反应。
治结胸的大陷胸丸很简单,只有六味药。大黄芒硝是攻下的,事实上不论是结胸,还是宿食,淤血,痈脓之类,严重的都可以用到大黄芒硝。杏仁起宣散作用。
葶苈子尤善长破痰之结,泻水之实,所以治痰治水的方子会用到它。比如治肺痈和支饮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治腹水的己椒苈黄汤里都有它。
甘遂这味药因极竣烈,偏性极强,被列入毒药的范围。这味药就算很少的量吃下去也会痛泻不止,只有很严重的结聚或者腹水才可以用它。一般的结胸不建议用,阴证更是禁用,阴证的腹水用甘遂来攻很容易导致患者损失能量而病情加重。白蜜是缓和甘遂偏性的。后面讲的十枣汤里用大量的大枣和甘遂一起煮,也是为了缓和其偏性。
治实证,诸如结胸、痞鞭、胸肋满痛之类,《伤寒论》里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辛开苦破”。辛开药,也就是疏散药。苦破指的是苦降攻破的两个方法。
——END——
分享有益于身心健康且成体系的内容
助这里的每个人找到更好的生命状态
分享\点赞\在看,让更多人学会管理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