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观竞渡》是明代边贡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从端午节期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表达对屈原的思念和闲暇日子里一丝闲愁。
作者边贡(公元-年)字廷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端午这天,只见江面水波翻涌,浪花四溅。远远望去,群龙在水中翻腾嬉戏。围在岸上的人们,有不知情的惊骇地观看这壮观场面。原来那群龙只是精心装饰成的龙舟。船上彩旗猎猎作响,在空中翻飞招展。锣鼓如雷,人声喧杂,青碧的水面漾起一轮轮波涛。从古至今,屈原的忠魂不散,楚地风俗绵延至今。夏日闲暇,正适合在江亭聚会饮酒。酒后诵读离骚,一丝闲愁蔓延至心头。
这首诗写了端午节习俗赛龙舟的场面。端午节习俗还有吃粽子、缠五色线、挂艾蒿、喝雄黄酒等。北方没有发达的水系,所以没有赛龙舟的传统。北方也不常见雄黄酒,所以,也没有喝雄黄酒的习俗。豫东平原的端午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艾草、香囊和五色绳。艾草在乡间,有房前屋后种的,也有田野郊外野生的。端午节前一两天,割下一把艾草,把它插在自家大门上。端午前后,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清新艾草的香气。
夏日炎热的午后,家中长辈安详从容地飞针走线,给孩子们缝制香囊。所用布料是平时裁衣剪下的边角料。质地以绸缎或者仿绸缎的那种料子。缝制出来的香囊带着闪闪的光泽。布料颜色以大红和明黄为主,明亮鲜艳。串香囊的挂绳由明黄、艳兰、翠绿、大红等颜色为主的线绳搓成。
做成之后,给孩子每人一个挂在脖子上,戴在胸前。孩子们闻着它散发出来的缕缕异香,欢天喜地跑去和小伙伴们炫耀。色彩艳丽的五色绳,由家中长辈牢牢系在孩子的手腕或脚腕上。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的这首词里出现了端午带五彩绳的习俗。五彩绳有驱邪和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
又是一年端午日。童年早已远去,那一年一年的端午习俗延续至今。五色绳一头系着童年,一头系着亲情,绵延在生命的记忆中。
端午节前一周,幼儿园老师们就已经对孩子们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画龙舟、吃粽子,玩赛龙舟游戏,学唱端午儿歌。今天早上,孩子睁开眼就问,“妈妈,今天是端午节吗?”“快了”,我说。“那我们今天做五色绳吧”,孩子对节日的期盼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搓五色绳,这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如今,我也成为了母亲。我学着当年老人的样子,为孩子搓一段五色绳。在家中就地取材寻觅各色各样的线绳,然后挑出自己最满意的五种颜色,耐心细致打搓。
搓好之后,给孩子们一一绑到脚腕上。孩子们一如当年的我,欣赏着脚腕上的五色绳,嘻嘻笑着跑出去和小伙伴们玩耍去了。
我顺便也给自己绑了一个五色绳,满心欢喜的看着它。虽然童年已逝,但童心可以永驻心间。
你们的端午习俗是怎样的?一起来分享你的端午故事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