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统节日,端午一定算得上是其中之一。这样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节日,就在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这天。
这么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节日,关于它的起源却有好几种说法。但是人们最为普遍的看法认为,端午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战国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之中,屈原便是这乱世中的楚国人,更是这楚国之中拥有一定话语权的楚国贵族。
屈原年轻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不管是在文学上,还是在国家的管理上,屈原都有很深刻的见解,他也因此而得到楚王的信任。
那时候的战国,西方的秦国实力逐渐强大起来,而东方六国的实力则相对较弱。屈原自己的祖国——楚国更是积弊日深。
由于目睹了楚国眼下的危机,所以当屈原得到了楚王重用的时候,他自然想要好好的努力工作,争取早日改变这种江河日下的状况。
因此,当屈原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后,身为左徒、三闾大夫且兼管内政外交大事的他,一方面积极革新政治,一方面提倡“美政”,修明法度,举贤任能。企图以此来使楚国强大,再与齐联合,共抗强秦。
但出乎意料的是,屈原空怀一腔报国之志,他本人在楚怀王面前却遭到了奸佞小人的谗言和旧贵族的排挤,最终受到了楚王的猜忌,于是,满腔赤诚之心的屈原遭到了屡次流放。
公元前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一举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看到祖国陨落,屈原也在此年的五月初五这天一跃而起,冲进了波涛汹涌的汨罗江,以身殉国。从此,世间再无屈原,天地间只留下了他的悲愤,如波涛汹涌的浪潮一般,至今咆哮在汨罗江边。
噩耗传来,四方百姓悲恸难忍,然而为了避免屈原的遗体被江中的蛟龙鱼虾等吃掉,乡亲们强忍悲恸包粽子、煮咸蛋、制雄黄酒抛入江中,投食蛟龙鱼虾,以免它们吃掉屈原的遗体,更有无数人乘船搭救和打捞屈原的遗体。
从那以后,每到五月端午这一天,人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屈原。
不过屈原虽死,但是他不屈的意志和抗争的精神却一直被人们传承了下来,而后人所说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也正是屈原和楚人的精神延续。
到了隋唐以后,屈原精神不再只是楚国楚人的精神,而是成为了中华精神文明的其中一种。且这种精神每年一到端午来临之际,人们就会以诗词的形式展现出来。
到了南宋时期,文天祥就写了几首关于端午的诗,其中一首叫作《端午感兴》,这首诗虽不及《过伶仃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么出名,但是它也表达了文天祥的精神与价值之所在。
《端午感兴》赏析:端午感兴
宋·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在文天祥的这首诗中,首句“当年忠血堕谗波”中的“忠血”指的是屈原。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屈原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因此,人们也称屈原为屈平、芈原。但是,屈原又给自己取名为正则,字为灵均。
文天祥说屈原是“忠血”,主要是因为屈原一生忠君爱国,热爱百姓,誓将一腔热血报效自己的祖国,让国家强盛,让百姓安居。
屈原一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此,他很得楚怀王和楚顷襄王的赏识。楚怀王执掌楚国权柄时,屈原还担任了左徒(负责内政、外交的重要官职)与三闾大夫一职。
这时候的屈原,入,能与楚王相商国之大事,影响国家大政方针政策,颁布一国法令;出,则能够接待外来使者及宾客,应对诸侯,很得楚王的信赖。
“谗波”表面上是指无情的汨罗江,实则是指腐化了的旧贵族旧官僚,以及爱进谗言的小人和奸佞。
在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有这样的记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这一段话记录了楚怀王让屈原主持制定本国政令及欲行变法的过程,以便颁布楚国宪令,推行变法。然而,大政方针与政策尚未敲定落地,却因有人泄密,导致居心叵测的上官大夫等获取了屈原欲行变法的内容。
而这样的变法一旦施行的话,势必会损害到上官大夫们的权益。于是,掌握着政权的楚国上官大夫们想要屈原改变变法的内容,但是遭到了屈原的严辞拒绝。
因此,上官士大夫们便在楚怀王面前挑拨离间,说尽坏话中伤屈原。于是,屈原不仅受到了楚怀王的疏远,还屡次惨遭放逐,去到了遥远的汉北和沅湘流域。至此,屈原的强国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便已宣告破产。
此外,这里的“谗波”还指秦国纵横家张仪的“使坏”,秦国的秦惠王为了达到破坏齐楚联盟和吞并楚国的目的,便派遣了纵横家张仪出使楚国,着手实施破坏齐楚联盟的计划。
张仪到达楚国后,为了接近楚怀王,为了达到破坏齐楚联盟的目的,他不惜以重金收买了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和楚怀王的幼子子兰,让他们为自己服务,替自己游说,以达不可告人之目的。
另一方面,张仪见到了楚怀王之后,便欺骗楚怀王说:“只要楚王愿意与秦结盟,并与齐国断交,秦王愿意归还之前占领的楚国的六百里商於之地。”
楚王不知是计,以为真的会收到秦王送给自己的结盟“大礼”。于是欣然答应与秦国结盟,同时与齐国断交。
当楚齐联盟被解散了以后,楚怀王就迫不及待地向秦国索要六百里地,张仪却戏弄楚怀王说:“楚王听错了,我说的是六里地,哪里是六百里?”
楚怀王听了怒火冲天,向秦国发兵犯难,但是孤立无援的楚国此举无疑是以卵击石,自然落败,而秦军却一举占领汉中等大片土地,使得秦国国力大为增长。
之后,当张仪再一次回到了楚国时,便立刻受到了囚禁。但是,在怀王宠臣靳尚和幼子子兰的说服下,怀王宠妃郑袖“日夜言怀王”,怀王被郑袖的枕边风所迷惑,不但释放了张仪,还把他拜为座上宾,张仪于是从楚国顺利脱身。
屈原闻之此事,忍不住怒从心起,当他极力劝谏楚怀王追杀张仪时,张仪却早已走得无踪无影,楚怀王后悔不跌。
后来,楚怀王又被秦惠王的后继者昭襄王骗至秦国,并被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继位后,更加昏庸无能,而他统治下的楚国,也奸臣当道,腐化羸弱,最后被秦国攻破了城池,绝望的屈原只得走上了投江殉国的绝路。
所以,“当年忠血堕谗波”一句是说,尽管屈原一片忠心,为国为民,虽九死其犹未悔,但是由于奸佞谗臣的破坏和阻挠,最后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屈原是典型的面对强敌未曾有一丝退缩和害怕,却死在自己手中的典型,所以即便他想用变法的方式强国,用齐楚结盟的方式抗击商鞅变法后的强秦,但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诗的第二句“千古荆人祭汨罗”中,“荆人”指爱戴屈原的楚国老百姓,隋唐以后,“荆人”还指受屈原精神感染的天下百姓;“汨罗”则指屈原。
因此这一句是说,屈原忠君爱国与爱戴天下百姓的行为,以及他那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抗争的精神感染了天下百姓,千百年来人们都无限地怀念他。因此,每当到五月端午的时候,人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纪念他。
到了诗的最后两句,诗人以“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来感慨屈原充满抱负而又遗憾的一生。
“风雨天涯”比喻屈原遭受到排挤和打击后,被放逐远方,流落天涯的悲惨际遇;“芳草梦”中的“芳草”常常出现在屈原的诗词当中,代指崇高的理想与美德,这里是喻指屈原的报国之志,强国之梦和拯救天下黎民于水火的决心。
故而这最后的两句是说,屈原失意而被流放天涯,漂泊不定,居无定所。而自己的国家亦是破败不堪,衰落腐化,易主他国,国家破败如此,昔日的故都又在何方?
屈原这种伟大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力量,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天祥也正是受到了屈原精神的影响,所以他才与屈原一样,虽生逢乱世,但却心系家国天下。
因此,在南宋末年,当元朝大军挥师南下欲灭亡南宋之时,南宋朝臣逃的逃,降的降,但文天祥却与所有的爱国者一样,迎难而上,以扶危济困,匡扶社稷为己任。
为此,他不惜散尽家财,招募士兵,一路抗元,主动承担起保卫家国的任务,与元军大战,成为南宋反元的一面大旗。他抛头颅,洒热血,几年的时间里,他历尽艰辛,率兵转战至江西广东一带,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
公元年12月,42岁岁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被俘,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面对元军给出的高官厚禄,文天祥宁死不降,于是在被收监五年后,他毅然慷慨赴死。
而这首《端午感兴》,应该是他在被俘虏之后所做的诗,一是用来用祭奠屈原,二是用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由此可见,在面对死亡时,文天祥没有退缩,没有退让,因为他深深地知道,人固有一死,但是如果能像屈原那样,能唤醒更多的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和文明,那就死得其所。所以在《过伶仃洋》里面,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屈原那爱国爱民、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依然闪光,照亮了无数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如今,七百多年过去了,文天祥的《端午感兴》这首诗里的抗争精神依然体现着他的英雄气节,体现着他的一片丹心照天地,满腔热血耀千古。
如今,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日又来到,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中华儿女都有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不但会传承古人永远闪着光芒的精神与文化,还会不断地开拓进取,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亲爱的友友们,您还有哪些经典难忘的端午好诗词吗?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您精彩绝伦的留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