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肿瘤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三大方面。随着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推进,很多新疗法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肿瘤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等。除此之外,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祖国医学的瑰宝——中药。

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巨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成为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奖之首,同时也将中医药带到了全世界的视线中。在宫颈癌治疗方面,中药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也有大量此方面的实例和研究。在本文中,作者将与大家一起对中药治疗宫颈癌这一领域加以更为深入的了解。

一、宫颈癌中药辅助治疗的实例

近年,有诸多关于宫颈癌中药辅助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包括中药应用于治疗放、化疗副反应,术后并发症等多个方面。

现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中药治疗宫颈癌放疗后并发放射性肠炎有明显的效果。据文献报道,盆腹腔肿瘤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肠炎发生率达50%,患者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等。研究中,给予治疗组患者常规治疗(静脉营养支持,解痉,抗炎等)外,同时给予中药灌肠和口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和缓解率明显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

此外,亦有文献报道应用中药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盆腔淋巴囊肿是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术后盆腔淋巴回流不畅导致,在术后2周内发生率最高。既往的两项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中药大黄加芒硝外敷(其中一项研究还同时辅以中药口服)对患者进行治疗15-30天后,治愈率可达97.5%。但由于其均未设置对照组,所以结论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还有学者报道,使用中药配合姑息化疗治疗肿瘤复发取得良好效果,但亦只是个例。

中药在宫颈癌辅助治疗领域的应用是多方面,多方式的,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0.05)。

二、中药抗癌的机制研究

目前已有诸多国内外学者对各种中药成分的抗癌机制展开了研究。其中,诱导细胞凋亡是诸多种药物成分所具有的共同效应。例如,有研究证实,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lactone,DHC)(来源于一种菊科植物,木香的根)可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一个促进细胞增殖的信号通路)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且该抑制作用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还有研究发现,从苦荞麦(Fagopyrumtataricum)根中分离出的一种物质TatarisideG(TG)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细胞凋亡。从蓝萼香茶菜中分离出的物质蓝萼甲素(Glaucocalyxin,Gln,包括GlnA和GlnB两类,其中GlnB脂溶性更强因而有更强的抗癌作用)作为一种经典的抗癌药物,不仅可诱导细胞凋亡,同时也可引起细胞自噬(另一种形式的细胞死亡)(如图)。

当然,除了引起细胞死亡之外,中药成分还可产生多种其他作用。如有研究发现,中药黄岑的酒精提取物可使体内的免疫系统活化,促进多种细胞因子产生,同时具有抗氧化的作用。丹参酮ⅡA可抑制HPV病毒癌基因的表达,进而导致肿瘤生长受抑制。尽管目前学者对于不同中药成分治疗宫颈癌的机理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其中尚有很多复杂机制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在这一领域,人们面前的挑战还有很多。

图TatarisideG可抑制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的存活。图中横坐标表示使用TatarisideG的浓度,纵坐标表示实验组肿瘤细胞存活数占对照组的比例。图中蓝、绿、红三色分别代表使用药物后12、24、48小时的结果。可见,TatarisideG对肿瘤细胞存活的抑制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性。(YuanLi,)

三、小结

目前,临床实践证实中草药在防治HPV感染,治疗宫颈上皮内病变,治疗宫颈癌术后并发症和缓解放、化疗副反应等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临床所观察到的良好疗效背后,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药物机理的阐明将会促进临床医生更恰当合理地使用中药,并将中药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应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规范化、标准化的中药治疗方案将会建立,并将成为宫颈癌治疗中的又一把利剑。

原创声明

本文系“守护女性宫颈健康”原创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