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白癜风怎么办 http://www.jk100f.com/m/

明天顺年间(公元——年),彰德府曾发生一起失火案,一日深夜,位于涉县的一个小山村突然失火,全村五十多人葬身火海,只有一个姓杨的九岁男孩去了外婆家,才幸免于难。衙门前往调查,种种迹象表明,系人为纵火,正在差役调查无果时,元光寺的觉明法师带着一个男人来衙门自首,这起纵火案也真相大白,隐藏在背后的真相令知情人唏嘘不已。

案情详解:

明天顺四年(公元年)初秋的一天,有个叫田庆的中年人跑来县衙报案,说山中东槐村昨夜失火,整个村子化为灰烬。知县刘大人闻报,带差役即刻赶去。此时东槐村一片瓦砾,二十几个院落毁于一旦,四处弥漫着焦尸味儿,被烧死的人有的躺在屋中,有的趴在门口,有的倒毙在院外。

差役们将尸骸从废墟中扒出,足有五十二具,其中包括十几个孩童。仵作足足用了三天时间才验尸完毕,确定这些人都是被火烧死,差役在村子周围发现一些装酒和油的罐子,各家各户的柴堆旁也有发现,猜测是人为纵火。由于东槐村坐落在山坳一小块儿平地,各家各户挨得很近,周围又布满枯树和灌木,当晚又有风,所以村民没有逃出,只有一个叫扬天的九岁男孩,当晚住在外婆家,才幸免于难。

村子被屠,一下死了五十二人,刘知县一面上报府衙,一面抓紧调查。据田庆说,东槐村地处偏僻,离他最近的村子也有十三四里,由于母亲想念外孙扬天,就接过去住了几天,当天一早送外甥扬天回家,才发现整个村子被烧了个干净。田庆还说,东槐村以前十分贫困,后来突然富裕起来,听妹妹说是个叫杜七的人帮大家致的富,后来这个杜七还娶了村里一个姑娘为妻,定居下来,至于其他的情况,田庆就不清楚了。

几日后,彰德府衙也派了官差前来,因整个村子人被烧死,幸存的男孩才九岁,所以无从下手,调查起来困难重重。但火灾造成了五十多人死亡,事关重大,连按察司衙门也亲自过问,因此刘知县不敢懈怠,继续督促差役们询查。转眼过去了一个月,仍然毫无头绪,就在刘知县心急如焚之时,五十里外元光寺的住持觉明法师,竟然带着一个男人来县衙投案,男子自称叫杜七,大火就是他所放。几日后,知府宋大人与按察副使童大人来到涉县,一同审理,此案也真相大白。

在十年前,东槐村很贫困,靠着些薄田和山中狩猎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很清苦。杜七是大名府人,以贩卖药材为生,一次他来到彰德府,得知涉县山中产的 芪与白芍质量很好,药铺收购的价格不低,便进山收购。这日来到东槐村,发现山上野生 芪和白芍很多,村里人不知道这些是药材,更不知道能换钱,杜七就借住在胡老汉家,雇请村民采集。

就在杜七准备离开时,不慎跌伤了腿,只得住在胡家养伤,胡家人心地善良,对杜七照顾的无微不至。胡老汉夫妇年已六旬,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秀姑,年方十七,还未说婆家。胡老汉夫妇看中了杜七这个年轻人,就想招他为婿,杜七是个孤儿,无亲无故,养伤的这段时间,让他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秀姑的温柔贤惠也让他生了爱意,就答应了此事,做了胡家的女婿。

成婚那天,村里所有人一起操办,聚在一起庆祝,异常热闹,杜七感觉村民都很朴实,心中也很安慰。一家人平时进山采药,杜七驼到县城或府城售卖,两年后,在杜七的建议下,胡老汉将田地全部种植药材,正所谓无商不富,胡老汉一家在杜七的操持下,日子越来越好。两年后,秀姑生下一对龙凤胎,杜七还重新盖了房子,一家人幸福美满,村里人都很羡慕。

这日晚间,胡老汉对杜七说:“一家有钱不算富,还容易招认妒忌,村里一些人私下找过我,也想种药材,你不如帮帮大家。”杜七觉得岳父说的有理,就召集村民教授他们种植方法,此时的杜七养着几匹驴子,将药材驮到府城售卖,几家药材商知道杜七本分,都愿意高价收他的货。杜七仗义,从不占乡亲们的便宜,售卖的钱财如数付给乡亲们,转眼过去了三四年,村民在杜七的帮助下,都富裕起来。

人的贪念总是从有钱后开始滋生,随着村民富裕起来,心中对胡家却有了另一种想法,这些人私下议论:“杜七是个商贩,药材都是他运出去售卖,价格只有他知道,谁晓得他从中肯定捞了多少好处。”这些话慢慢传到胡家人耳中,老伴儿祁氏气愤地说:“这些人真是没良心,女婿好心帮他们,却惹来非议。”杜七为了让村民放心,就叫了几个青年跟着自己一同去交药材,即便是这样,村民们照样怀疑杜七,为此事,胡老汉与一些村民也闹了些别扭。

不久后,其他村民不再让杜七带货,而是自家人亲自去府城售卖,胡老汉与杜七明白他们的心思,也就不再勉强,而是专心打理自家的生意。但那些人没有经验又不识字,结果吃了不少亏,就连中的药材,在没有杜七的指导下,产量和质量也在下降,即使不被骗,也卖不出好价钱。村民不懂反思,竟将错误归在杜七身上,认为是他串通药商做了手脚,继而对胡家人疏远起来。

不久后,杜七的岳母去世,村里人都来操持后事,但相互之间少了以往的亲密。胡家日子越来越好,生活的落差让村民的嫉妒心越来越重,慢慢变成了恨意。这年秋,胡老汉生了大病,他将杜七和秀姑叫到床边,语重心长的说:“这几年我们家越来越富,其他人对我们的恨意也越来越重,人心最难测,我若不在了,他们肯定会欺负你这个外乡人,所以在我死后,你们就搬离此地。”

两个月后,胡老汉去世,村民的恨意也开始展现,帮忙处理后事的人少了许多,杜七念着对岳父岳母的恩情,不忍即刻离去,想着守孝一年再搬走,想不到这份知恩之情竟生出了祸端。胡老汉在世时,村民还念着些旧情,他这一死,村民不再遮掩,合起伙来排挤杜七这个外乡人,秀姑也遭受村妇们的冷落,甚至恶语中伤。

这日,杜七发现自己种植的药材被毁的乱七八糟,秀姑气不过,就跑到村里长者 三爷处述冤, 三爷说药材定是被野猪糟蹋的,与人无关,就草草打发了秀姑,秀姑回家后气的大哭,杜七不想多生事端,只得劝慰妻子忍让。不久后的一天,杜七送货从府城归来,谁知一进家门得知了噩耗,女儿翠苑跌下土崖摔伤,昏迷不醒,儿子小旺见爹爹回来,有了主心骨儿,说出了实情。

原来小旺和翠苑兄妹和村里孩子们玩耍,翠苑和小伙伴争东西打了起来,那孩子的父亲 二柱刚好经过。孩子打架拉开便是了,但 二柱把对胡家的嫉妒撒在孩子身上,一把将翠苑推下了土崖。杜七夫妇大怒,拉上二柱去 三爷处评理,谁知 三爷与村民都向着 二柱,纷纷指责杜七夫妇无中生有,夫妇二人无处申冤,气愤愤地回了家,杜七请了郎中为女儿诊治,命是救回来了,但翠苑成了瘸子。

经此一事,杜七想起了岳父临终的交代,他安顿好家人,返回府城寻找合适的宅院,为搬离做准备。不久后,杜七在府城买了所小宅子,整理干净返回东槐村,准备带家人搬离,谁知刚一进村子,就见到妻子秀姑在和几个村妇纠缠,杜七一问才知,是儿子小旺与人争执引起的,杜七见儿子脸上有擦伤,情急之下上前理论,不想这下捅了马蜂窝,有个妇人坐在地上大哭,引得村里人都围过来。

那妇人说杜七动手打了她,妇人的丈夫和几个青年不听杜七辩解,伸手就打,杜七强壮,伸手推到了两个,这下不得了,村里的青壮都上来追打他,妇人们也上前撕扯秀姑。这些人边打还边说胡家人不良,靠着蒙骗和压榨村民才致的富,那个长者 三爷站在一旁视若无睹,很明显村民的举动是受了他的意。

杜七夫妇此时彻底心寒,拼命反抗,这些村民好似变成野兽一般,围追堵截将杜七一家四人全部推下了断崖,杜七命大只受了些轻伤,但妻子秀姑和两个孩子却被摔死了。杜七将妻儿的尸体背回家中,此时的他心中满是仇恨,杜七想过去报官,但他转念一想,报官也只是整治少数几人,难解心中之恨。东槐村村民那冷漠恶 的眼神,将杜七心中的那尊佛推到,放出了压在佛下的那个魔。

杜七埋葬妻儿后,来到长者 三爷家,他承诺,待妻儿五七后就离开这个村子,宅子和田地交给村民处理,这个做法很管用, 三爷和村民信以为真,不再为难与他。杜七去了趟府城,买了许多烈酒和油,还通过秘密渠道购置了芒硝等引火助燃之物,杜七将这些东西藏起来。一个月后, 三爷过七十大寿,村民们齐聚一堂庆祝,喝的酩酊大醉,杜七知道时机到了,就着手准备。

当晚初更时分,村民们在酒精的作用下,早已进入梦乡,杜七在周围枯树和灌木上都放了助燃之物,每户人家都有个柴堆,杜七也在上面泼了酒和油,杜七在村里生活了十年,所以有些人家养的狗也没有乱吠。二更时分,所有都已经准备完毕,恰好此时起了山风,杜七望着这二十几个宅院,心中没有任何怜悯,将火把一一扔在柴堆上。大火借着助燃物和山风,瞬间吞没了整个村子,村民的惨叫声淹没在风火声中,杜七站在远处的山坡上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

放火屠村后,杜七一路来到元光寺,求见住持觉明大师,想要出家为僧。觉明大师感觉杜七心有戾气,便问究竟,杜七将屠村的前因后果一一道来,并问觉明大师,佛祖是否可以宽恕自己。觉明大师说:“佛祖宽恕一切世人,修身既是修己,主要看施主能不能过了自己心中的愧疚,这样吧,我留你在寺中暂住一个月,而后由你自己决定去留。”杜七拜谢,暂且住下。

杜七每晚都噩梦连连,一会儿梦到亡故的妻儿和岳父母,一会儿又梦到那些被自己烧死的村民,他们的惨叫声萦绕在耳边,被烧死的惨状历历在目,特别是那些孩子,让杜七感到罪孽深重。杜七受不了心中煎熬,一个月后拜别觉明大师,准备去县衙自首,觉明大师见他醒悟,便陪着一起去了衙门。杜七将前因后果交代完毕,这桩纵火案也真相大白。

此案后续:

杜七纵火虽事出有因,但毕竟烧死了五十多人,官府判其凌迟。

世人心中有一种恶,叫做“嫌其无、妒其有。”东槐村村民就是此等人。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魔和一尊佛,佛压着魔,一旦你推倒了佛,那就放出了魔。仁善忠厚之人的底线是千万不能触碰的,否则你连下跪求饶的机会都没有。

明清奇案:儿媳离奇失踪,公爹蒙冤入狱,小姑子机灵,揭背后真相

大清奇案:美貌妇人, 杀十七名男子,查明真相,才知背后隐情

弘治年间六命奇案,竟因一只 莺鸟而起,背后真相令人唏嘘不已

康熙年间一桩诈财案,看罢方知,人心险恶需提防,仁义忠信是正道

明清奇案:好心留宿女子,惹人命惨案,推官详查,揭背后离奇真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