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治疗皮肤科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导读: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饮食人胃,经胃腐熟消磨,传于小肠,其水谷精微经脾(实际是小肠)消化吸收以后,输有于全身。故胃主受纳和传导,脾主消化和吸收,共同完成纳运水谷的功能活动。脾胃纳运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津精的基本原料,是营养供给的唯一来源。是五脏功能的基本动力,所以脏腑形骸都唯此是赖。前贤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如五行之土能长养万物,无非反复强调它在五脏中的重要作用。脾胃这一功能与生俱来又与生俱终,必须小心保护,才能保持健运而百岁不衰。

倘若饮食不节,冷热不匀;或不洁之物,自口而入;或外邪相侵,内归胃肠,影响脾胃正常纳运,即呈饮食积聚或水湿停滞等实证病变。相反,津液不足,即呈胃燥津伤;纳运功能衰弱,即呈脾虚气弱,或中焦虚寒等虚证病变。前者反映了脾胃功能障碍和基础物质流通受阻,后者反映了脾胃功能衰弱和基础物质亏损,而寒热虚实错杂者亦常有之。

纳运失常是脾胃病变的基础和主要方面,本节将从十二个方面进行归纳学习。

一、食积停滞----消积导滞

食积停滞,是指食滞于胃,纳运障碍,升降失调的病变。

消积导滞,是据食积停滞病机拟定的治法

[适应证候]以呕吐酸腐,泻利臭秽,腕腹时痛,胀满恶食为其主证;以兼苔腻、脉滑为其辨证依据。

[病理分析]胃司纳谷,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传导、消化、吸收等功能活动。若饥饱不匀,或过食五味鱼腥,强啖生冷瓜果,停留胃脘,即呈宿滞。所以食积停滞原因不外两端:一由饮食不节,一由脾虚不运。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黏腻,伤胃滞脾,影响脾胃正常纳运,以致饮食不能正常下行,停滞于胃,妨碍中焦的升降,气机的流通,水液的运行,呈为病态。食滞胃脘,轻则痞闷不舒,不思饮食;重则胀满疼痛,恶闻食臭;积滞中阻,升清降浊功能失常,腐浊上泛而嗳腐泛酸,甚至恶心呕吐;肠道不能正常传导而泻利臭秽,痛泻交作。脾既不能运化食物,亦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滞,遂呈吐泻苔腻。脾胃位居中焦而为气机升降之轴。食积中阻,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遂呈脘痞腹胀。上述种种证象的病变本质是津气升降失常,津气升降失常的原因是由食积内停所致。由于脾胃的升降,关系到五脏的协调;津气的运行,关系到五脏的正常活动。

所以食积内停,阻碍营卫运行之机,而生寒热者有之;妨碍肺气正常肃降,而呈喘咳者有之;不能泌别清浊,而小便白如米泔者有之;妨碍肝气疏泄条达,血液正常流通,而成癥积者有之;妨碍气机升降出人,神机被阻,而猝不知人者亦有之。由是观之,积滞虽以中焦阻塞为其主证,亦可干及五脏。食积停滞的另一原因,则由脾虚不运。多因年老体衰,脏气虚弱,或过于克削,损伤脾胃,以致纳运功能衰弱;饮食稍不留意,冷热稍有不适,即呈脾虚食滞。以上两种情况虽然同属食积,却又虚实异趣。其基本病理是:饮食不节,或脾胃素虚→食停胃脘→津气受阻,升降失调→成为吐、泻、胀、痛。

[立法组方]食积停滞,实而不虚,根据“客者除之”的治疗原则,当用消食化积之品,去其积以复脾胃纳运之常。故常以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等消食药物为主,再据证情的兼夹,病性的寒热,随证配伍成方,体现消食化积法则。如保和丸、楂曲平胃散,就是根据本法配伍的典范。

在组合这类方剂时,应当问明患者因食何物引起,以便选用针对性强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张氏医通》说“伤诸肉食,用草果、山楂;夹外感风寒,山楂须用姜汁炒黑,则不酸寒收敛,兼能破血和伤,消导食积更速;伤面食,炒莱服子;伤面筋粽子等物,诸药不能消化,俱用本物(何物成积,即用何物)拌绿矾烧灰,砂糖酒下,2-3服效;伤糯米粉食,炒酒曲砂糖调淡姜汤服;伤索粉,用杏仁炒黑,研如脂,砂精拌,姜汤服,伤生冷菜果,宜木香、砂仁、炮姜、肉桂;伤蟹腹痛者,丁香、紫苏、生姜;伤蛋满闷,姜汁、蒜泥;伤肉生鱼鲙,必用生姜、草果、炮黑山楂。”上述用药经验,可作临证组方时的参考。

食积停滞带,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必然出现气和津的病理改变,呈为湿凝气阻证象。本类方剂常配除湿的苍术、白术、半夏、茯苓,行气的枳实、厚朴、陈皮、紫苏之类。在于恢复脾胃的生理功能和津气的流通。若因胆汁、胰汁不能输注于肠而呈不饥不食,宜用木香、枳实、郁金促进胆管蠕动,畅通胆流。

若脾胃素虚,饮食彻积,,或积滞已久,脾胃已虚,虽有积滞亦不能单纯消积,而应消补并行。才能邪正兼顾。此种虚中夹实之证,若只消积而不培本,即使积滞暂去犹有再积之虞;若只培本而不消积,不仅积不能去且有助邪而增胀满之忧,是故唯有消补并行,才是两全之策。本法常于消食化积之外,配伍一组补气健脾的人参、白术、茯苓、干姜之类药物。如枳术丸、健脾丸、楂曲六君子汤、枳实消痞丸等都是消补并行的配方法度。至于补脾与消积两组药在一方中孰重孰轻,应当根据证情的偏胜决定。虚多实少的,以补脾为主,化积为辅;实多虚少的,以消食为主,补脾为辅。如前所举四方,枳术丸是消补并行,无所偏倚;健脾丸、楂曲六君子汤是以补为主,以消为辅;枳实消痞丸则以消为主,以补为辅。虽然同属补脾消积,重点有所不同。

食积停留于胃,除用消食化积和补脾化积两种常规治法以外,尚有涌吐使其上出,推荡使其下行的导积外出法。所谓消导,实际是消食化积和导积外出两法的全称。以下两种情况可用导法。

食停胃脘,脘腹急痛;多因年轻好胜,饮啖无度,致使食停胃脘而呈脘腹急痛。此类急证若不急治则危亡立见,使用一般消食药物显然缓不济急。应当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者,泻之于内”的治疗原则,选用大黄、槟榔、牵牛等药为主,组合成方,共成泻下荡积之效,如积实导滞丸就是这种结构。他如承气辈皆可随证选用。误食毒物,亦可使用此法将其毒物排出,以免中毒。

食积致厥:醉饱过度,饮食填塞胸中,气机升降被阻,清阳不能上达而猝然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状似中风,谓之食厥。此证除用三物备急丸温通泄闭以外,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疗原则,急用姜盐煎汤探吐,令其吐出宿食则气机可通,气机得通则神志自苏。此法亦可用于食物中毒或痰阻机窍,嬉笑不休。

食积中阻,还可引起清浊不分。此证多见于小儿。盖小儿常凭喜好,不知节制;或父母年轻,不懂养育方法。一旦积阻于胃,纳运失常,影响少阳三焦水道可呈清浊不分,小便色如米泔。用柴苓汤或胃苓汤加楂曲以和解少阳,通调水道,消化食积,则积去滞消而脾功可复,水道通调而尿色正常。此外,成为食积中阻而小便色如脂膏者,间亦有之。使用消食化积之法亦可获效。

综上,食积停滞有伤食停胃,脾虚夹滞,暴食停积,食阻致厥,食积溺变等基本病理。相应地产生了消积导滞,补脾化滞,泻下荡积,探吐食积,祛湿化积等治法。通过食积停滞机理探讨,还应明白以下三点:1,食积停带有轻证也有重证,勿谓其轻而不予重视,亦勿为其重而手足无措。2,职滞中阻虽以胃肠证象为主,但也有可能出现五脏证象,应当扩大视野,从五脏间的整体联系思考,才能曲尽其用。3,食积中阻必然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流通,成为错综复杂的病理现象,并以食碍气阻或食积津凝为常见。分析病机应当时刻注意气血津液的变化,不能限于食积一端。

[例方]

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

山楂10g,神曲12g,莱菔子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连翘10g。

[用法]水胶服,亦可作丸剂。

[主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暖气吞酸,或呕吐泄泻,脉滑,舌苔厚腻而黄。

[证析]胃司纳谷,脾主运化。饮食不节,食停于胃,胃肠传导功能因食积而异常,津气升降运行因食积而受阻,由是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证见矣!故此证病因食积,病在胃,病性属实。其基本病理是:食积停胃→湿凝气阻,升降失常→吐、泻、胀、痛。

[病机]食积停滞。

[治法]消食和中法。

[方义]食积停留于胃,治宜消食化积。方中山楂善消肉积,神曲善清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善化面积,三药同用,作用较为全面,是为消除病因而设。食停于胃,阻碍津气升降运行,又当调气行津,恢复中焦升降。莱菔子兼具下气宽胀之功,配以陈皮,能畅中焦气机;陈皮有芳香化湿之功,配合燥湿的半夏,淡渗的茯苓,能化中焦湿浊。消食方内配伍陈皮,是为利气调中,恢复脾胃功能而设。证见吞酸苔黄,故佐连翘宣发郁热,共奏消食和中功效。

[应用]本方对食积停滞轻证用之多效。腹痛而泻,泻后痛减;或腹虽不痛而嗳气臭如败卵,都是食积现象,投以此方,能收较好疗效。若食积中焦,热气上炎而头汗出者,可于本方加姜汁炒黄连。

用保和丸加减治疗婴儿腹泻54例,治愈33例,好转21例。

[化裁]

1,保和丸《医级宝鉴》即本方加麦芽。治证同。消食力量略强。

2,大安丸(《丹溪心法》即本方加白术。治脾虚食积,有健脾化积之功。

[歌括]保和神曲与山楂,陈夏苓翘莱菔加,

食积停胃须消导,方中也可用麦芽。

楂曲平胃散(《中医病机治法学》)

[组成]

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甘草3g,半夏10g,茯苓15g,山楂15g,神曲15g,麦芽15g。

[用法]水煎服。

[主治]寒湿困脾,脘痞腹胀,不思饮食,倦息嗜卧或食积停滞,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呕恶、泄泻,舌淡苍白,脉濡缓。

[证析]此方可以用于两类见证,一是寒湿困脾,一是食积停滞。脘痞腹胀,不思饮食,倦怠嗜卧,是中焦受困,运化失司,湿凝气阻之象。若见嗳腐吞酸,胃脘胀痛,即属食积阻滞,津气运行受阳之征。舌淡、苔白。脉濡则具病性属寒的辨证依据。

[病机]寒湿困脾;食积阻滞。

[治法]燥湿运脾法;消食化积法。

[方义]此方由平胃散合二陈汤加消食药物而成,能治湿困脾阳与食停胃脘两类证候。因其治疗对象不同,方义也就随法而变,若从寒湿困脾剖析其理,燥湿芳化才是针对病机施治。故方用苍术、半夏之辛温以燥湿运脾,厚朴、陈皮之芳香以化湿利气,茯苓、甘草之甘淡以健肿渗湿,山楂、神曲、麦芽配入方中,仅为助脾化食而已。若用此方治疗食积则不然,消食积的山楂、神曲、麦芽才是消除病因主药,燥湿、芳化、淡渗的平胃散、二陈汤方中诸药,仅为协助主药利气行津之用。方随法变,法随证变,于此可见一斑。

选用此方的目的有二:1,使初学者明白,一个成方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其理,可以作为方虽不变而法随证变的范例。上述解释虽然都是根据病变本质释义,其侧重点却有所不同。2,保和丸以二陈汤为基础加消食药而成,说明共同基础都是利气行津,从而提示了食积停导致津气运行受阻是其基本病理。

[应用]

1,寒湿困脾,脘痞腹胀,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淡、苔白、脉濡,可用此方燥湿化浊,恢复脾运。湿重可加白豆蔻、砂仁、猪苓、泽泻之属,增强芳化淡渗力量。

2、脘腹胀痛、恶食、嗳腐吞酸、或泻利臭秽,是食积象征,可用此方消食化积,亦可加入莱菔子、鸡矢藤等增强消积功效。

[歌括]楂曲平胃配麦芽,苓夏陈草术朴加,

寒湿困脾疗效著,食停于胃效尤佳。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枳实10g,大黄10g,黄芩10g,黄连10g,茯苓10g,泽泻15g,白术10g,神曲12g。

[用法]水煎服。亦可作丸剂。

[主治]湿热积滞,胸脘痞闷;或下痢腹痛,后重;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腻,脉沉实者。

[证析]此方可以用于以下三证。①胸脘痞闷;②下痢脓血;③大便秘结。三证都属湿热积滞所致。何以知之?从小便黄赤,舌红苔腻知之。胃中积滞,生湿蕴热,遂呈痞闷;疫从口入,肠道受病,热蒸肠腐,遂呈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若肠道燥涩与三焦湿郁并存,遂呈便秘而兼苔腻。

[病机]湿热积滞。

[治法]消积导滞,清热除湿法。

[方义]一方每因所治证候不同而法随证变,此方又是一例。食积停胃,变生湿热,当导积去滞,清利湿热。方中枳实下气消痞,大黄泻下荡积,神曲消食化滞,是导其积;黄芩、黄连苦寒燥湿,是清其热;白术运脾,茯苓、泽泻淡渗,是除其湿;合而成方,能呈消积导滞,清热除湿功效。若用此方治痢则不然,清热解毒才是当务之急,黄芩、黄连也就成为消除病因主药;复配大黄泻下荡涤,排除疫毒;枳实行气导滞,畅其气机;神曲、白术、茯苓、泽泻运脾除湿,调理功能,遂由消积导滞之方,变成清热止痢之法。若用此方治疗便秘,则大黄成为主药,余药仅为消除兼夹之用,又变为泻下通腑与清利湿热并存在的结机。潜心揣摩,对于方随法变,法随证变之理,当有所悟。

学习此方要注意两点:1,它的结构:此方由泻下导滞,清热解毒,淡渗利水三组药物组成,泻下可以导积、通便,所以能治食积、便秘;解毒可以治痢,所以能治痢疾;渗湿能通水道,故又可治湿热。2,大黄在方中的作用:食积用它在于导积下行,痢疾用它在于导毒外出,便秘用它意在泻下燥结。所治证象虽然不同,利用本品促进胃肠蠕动这一作用是一致的。此药用于食积,体现导积下行法;用于痢疾,体现通因通用法,用于便秘,体现泻下通便法;亦当留意。

[应用]食积使用此方,应以食积骤停,腕腹胀痛为指征。因其病急,始可用此导积下行。仅见胸腔痞闷而用此方,必须审其舌红苔腻,热象明显,方可借用大黄导热下行。痢疾使用此方,解毒力量稍嫌不足,当加苦参、地榆之类增强疗效;并可酌情加入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并加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消除里急后重证象。便秘使用此方,应以便秘而兼苔腻为其辨证要点。这是肠中燥结与三焦湿热两种病理并存的现象,所以才用利水渗湿药物。若无苔腻,不可妄投。

[歌括]枳实导滞用大黄,芩连曲术苓泽匡,

积滞中焦成湿热,泻热导积庶能康。

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组成]木香、槟榔、青皮、橘皮、莪术、黄连(麸炒)各30g,黄柏、大黄各90g、香附(炒)、牵牛子各g。

[用法]共细末,水泛为丸,每日2---3次,每次服6---10g,食后生姜汤送下。

[主治]湿热积滞,痞满胀痛,二便不通;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证析]此方可治两类见证,一是饮食不节,食积于胃的痞满胀痛;一是疫从口入,肠道受病的下痢赤白。前者的基本病理是:饮食不节,食积于胃,津气受阻,传导异常,成为痞满胀痛,二便不通。后者的基本病理是:疫从口入,肠道受病,气郁化热,津凝为湿,湿热郁蒸,化腐成脓,成为下痢赤白,里急后重。两证的病因虽有食积与疫毒之分,病位虽有在胃与在肠之别,其为湿热积滞的机理则同。

[病机]湿热积滞,气机被阻。

[治法]清热除湿,利气通腑法。

[方义]此方因其治疗对象不同,方义也就随之而异。食积暴停,病情较急,若用缓清食积药物,有药不胜病之虞。根据“中满者泻之于内”治则,当用泻药导积下行,并用行气利水药以通津气之壅,才较恰当。方中牵牛、槟榔都有消积导滞与下气行水之功,大黄则有泻热荡积作用,配此三药,旨在导积下行,通利二便。气滞作胀,虽有牵牛子、槟榔二药通利,力量犹嫌不足,故用香附、青皮疏其肝气,陈皮、莪术畅其中气,木香疏畅三焦,配此五药,旨在疏利气机,消除胀满。复用黄连、黄柏协助大黄清泻郁热,共奏清热利湿,,导积通肠功效。

如用此方治疗痢疾,应以三黄为主。大黄、黄连、黄柏都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消除病因;大黄、牵牛、槟榔泻下导滞“通因通用”,可以排除毒素;配伍木香、香附诸药,在于行气。里急后重是肠膜挛急现象,应去香附、青皮、橘皮、莪术,再配白芍、甘草才能消除大肠激惹现象,用者留意。

[应用]

1,用治食积,以暴食以后,胃胀而痛,二便不利为指征。《医方集解)木香槟榔丸于本方加三棱、枳壳、芒硝,攻积力量更强.

2,用治痢疾,以下痢赤白,里急后重为辨证要点。行气药品太多,二皮、莪术可以减去,解毒力量不足,苦参、地榆等药可以加入。

[歌括]木香槟榔用牵牛,大黄连柏二皮投,

莪术香附共十味,湿热积滞服之瘳。

枳术丸(《脾胃论》)

[组成]枳实30g,白术60g。

[用法]荷叶裹饭烧焦为丸,每日10g。若作汤剂,即《金匮要略》的枳术汤。

[主治]

1、脾虚不运,食积不消,腹胀痞满者。

2、脾虚不运,水饮内停,心下坚,大如盘者。

[证析]腹胀痞满是其主证。腹之所以胀,胃之所以痞满,皆因食滞、气阻、津凝;而食之所以滞,气之所以阻,津之所以凝,又因脾虚不运。故此证的基本病理是脾虚不运,饮食停滞。

[病机]脾虚不运,饮食停滞。

[治法]健脾化积法;健脾化饮法。

[方义]脾虚当补,食滞宜消。此证若只健脾而不消滞,则已滞之积不得去;若只消滞而不健脾,即使积滞暂去,犹有再积之虞,故宜健脾消积,双管齐下,始能两全。本方药味虽简,却能展示消补并行,寓消于补之法。方以白术补脾除湿,复中焦健运;枳实利气涤饮,消食泄痞。白术之量大于枳实一倍,自以健脾为主,消滞为辅。复用荷叶裹饭烧焦为丸,取荷叶清香,疏肝醒脾,烧饭焦苦,和中消食,共呈健脾消滞功效。

本方《金匮要略》原名枳术汤,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因“水饮所作”的证候。水饮之所以停蓄,由于脾虚不能运湿所致。脾虚不运,水饮内停,日积月累,以致“心下坚大如盘”,故用此方健脾行气,消痰逐水。二方药物相同,一作汤剂,取其见效迅速,一作丸剂,取其缓缓收功。食积与饮停都能使用此方,端赖白术健脾除湿,枳实消积涤饮,二方缓急虽有不同,病变本质却殊无二致。

[应用]

1,脾虚不运,食滞不消,胃脘痞胀,可用此方健脾消积;水饮停胃,胃脘胀满,可以此方健脾涤饮。

2,胃下垂、慢性胃炎等病,属脾虚不运,气郁湿滞者,可用此方加味治之。人身肌肉、筋膜,均具燥则收缩、湿则松弛的特性,此方白术有健脾除湿之功,枳实有行气逐饮之力,故有效。亦可酌加苍术、半夏等药,增强燥湿力量,二苓、泽泻之流,导湿出于体外。

[歌括]枳术丸是消补方,健牌消积是其长,

荷叶烧饭为丸剂,食积胀满服之康。

健脾丸(《证治准绳》)

[组成]

人参45g,炒白术75g,茯苓60g,甘草20g,山药30g,陈皮30g,砂仁30g,木香(别研)22g,山植30g,神曲30g,麦芽30g,黄连22g,肉豆蔻(面裹煨,纸压去油)30g。

[用法]作丸,每服5一10g。若作汤剂,酌减其量。

[主治]脾胃虚弱,食不消化,腕痞腹胀,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弱无力。

[证析]食不消化,腕痞腹胀,是本方主证。由此而知病在脾胃,此证不因暴食成积,属消后难消,由此而知此系脾运不及,病性属虚。脾虚不运是产生诸证相源,食因不运而难消,气因不运而不畅,津因不运而湿阻,于是脘痞、腹胀、便溏见矣!苔腻是湿浊上泛的现象,色黄是气郁化热象征,脉弱无力是病性属虚的佐证。

[病机]脾虚食滞。

[治法]健脾化滞法。

[方义]脾虚不运,以致食积内停,津气阻滞,治宜着重健运脾气,恢复功能,消食仅居其次。故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补气健脾治其本;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积治其标。木香、砂仁、陈皮有健脾利气与芳香化湿之功,配入方中,可助津气运行无滞,可助主药健运中焦,可使补药补而不滞,可谓一举三得,标本兼顾。气郁化热,故佐黄连清之,肠滑成泻,故佐肉豆题塞之,合而成方,能奏以补为主,以消为辅,消补并行功效,用于虚中实夹实证侯,颇为适宜。

[应用]以食不消化,腕痞腹胀为辨证要点。证情偏寒,可去黄连之清,加干姜之温以调之;无便溏证象,可去收涩之肉豆蔻;夹湿加半夏燥湿运脾。

[歌括]健脾丸内四君全,香砂山药豆蔻连,

楂曲麦芽陈皮配,脾虚食积消补安。

楂曲六君子汤(《医确》)

[组成]

人参10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6g,陈皮10g,半夏10g,山楂15g,神曲15g,麦芽15g。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虚不运,食后即感困倦,精神不振而欲睡者。

[证析]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位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轴。脾胃健运则阳气旺盛,阳气旺盛则精力充沛;脾胃健运则升降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何致食后即感困倦?唯脾虚不能即运,食停于胃,阻碍清阳上升,浊阴反居阳位,元神受其抑制,由是精神不振而思睡矣。故《医确》谓:“脾弱不能即运,不运则静矣!静,故思睡也。”

[病机]脾虚不运。

[治法]健脾化滞法。

[方义]治疗此证,法当补气健脾,佐以消食化滞,以期恢复脾胃健运,使其升降正常。故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陈皮芳香醒脾,半夏燥湿运脾,山楂、神曲、麦芽助其消化,所有药物均从健运脾胃着手。而陈皮之利气,半夏之燥湿,茯苓之淡渗,又可通调三焦而助清升浊降,完全符合此证机理。此方不仅食后思睡可用,一般脾虚食滞亦可使用。

[应用]食后思睡为用此方指征,一般脾虚食滞亦可应用。血压偏低的人常见食后思睡,可于方内加黄莲、柴胡、升麻。

[歌括]楂曲六君用麦芽,参苓术草陈夏加,

食后思睡因脾弱,健脾化滞效堪夸。

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组成]

人参10g,白术6g,茯苓6g,炙甘草6g,干生姜3g,半夏曲10g,炙枳实15g,厚朴12g,麦芽曲10g,黄连(姜汁炒)15g。

[用法]共研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10g白汤下。亦可作汤剂。

[主治]脾失健运,积滞内停,心下痞满,食欲不振,精神疲倦;或胸腹痞胀,食不消化,大便不畅,。

[证析]此方可治两类见证,一是湿凝气滞的痞胀,一是食难消化的食滞。由于两者的共同证象都有胃脘痞胀,故其基本病理都是脾失健运,湿凝气阻。脾主运化水谷而为气机升降之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影响气的升降,胃脘湿凝气阻,遂成痞胀不舒,脾虚湿困,故精神不振而困倦不堪。若因脾运不健以致食停于胃,则可出现恶食或大便不畅。伤于食者多恶食,故恶食也就成为食滞的辨证依据。食积中阻则传导异常,三焦湿郁则升降失司,故大便不畅。

[病机]脾失健运,积滞内停。

[治法]行气消痞,补气健脾法。

[方义]脾运不健导致湿浊中阻,气滞作胀,施治不以健脾为主反以行气为主,旨在急则治标。故方中重用枳实、厚朴行气宽胀,畅其气机;半夏、干姜振奋脾阳祛其湿浊;麦芽消食磨积助其运化;黄连苦寒燥湿,清其郁热。俾气畅、湿除、积化,则滞塞自开,否去泰来。气滞湿阻,咎由脾虚。故配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共呈消补并行之法。方中补品用量较轻,是欲急消痞胀而不欲补药妨碍行气效力,习者识之。

[应用]此方实由仲景半夏泻心汤化裁而成。热势不重,故去黄芩;气滞较甚,故加枳实、厚朴;湿浊较甚,故加茯苓、白术;食滞不化,故加麦芽,是以宜于虚实相兼,实多虚少之证。若欲增强振奋脾阳之功,干姜不妨重用;若欲增强清热力量,不妨加入黄芩;若欲增强行气力量,可以再加陈皮、木香;若欲增强化湿力量,可以再加豆蔻、砂仁;若欲增强化积力量,可以再加山楂、神曲。

[歌括]枳实消瘩四君全,麦芽枳朴夏姜连,

消痞化积兼清热,消中有补两相兼。

独家疣瘤光可根治尖锐湿疣、寻常疣、扁平疣、跖疣、传染性软疣。

小结:

消积导滞共选8方,前四方都以食积停胃、津气失调为其基本病理,都用消积药物与调气行津药物组合成方。但保和丸与楂曲平胃散立足于消,枳实导滞丸与木香槟榔丸立足于导,其中缓急又自不同。保和丸以二陈汤为基础,加消食药,楂曲平胃散以平胃散合二陈汤加消食药,作用缓和,疗效可靠,最为医者乐用。枳实导滞丸与木香槟榔丸都因暴食而呈胃脘胀痛,宜急导积下行,所以二方都用泻下通腑的大黄。由于二方都用黄连、黄芩或黄柏等药,清热解毒力量较强,故可借治痢疾。

后四方都以脾虚食积为其病机,都由健脾与消积两类药物组成,体现健脾消积,消补并行之法。但四方亦有不同处。枳术丸一消一补,秋色平分。健牌丸与楂曲六君补药居其大半,自然是以健牌为主。枳实消癌丸以消心下痞胀见长,虽然仍以四君子汤加味而成,但因补药用量很轻,行气导滞药物用量独重,又展示了以消为主,以补为辅的配伍原则。

脾胃病机治法与方剂系列之一(导论)

膈下逐瘀汤验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