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忌狂饮:
“感情深,一口闷”,不知是何人所编,实则大谬。这不是饮酒,是"牛饮”。
《吕氏春秋》说:“凡养生,……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清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也说:“饮酒不宜气粗及速,粗速伤肺。肺为五脏华盖,允不可伤。且粗速无品。”
(4)忌混饮:《清升录》说:“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善饮者亦醉”。
(5)忌强饮:酒可饮,但不可劝。劝酒不是酒文化,而是一种恶习。清人阮葵生在所撰《茶余客话》中引陈畿亭的话说:“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人懦雅,概有斯致。夫惟府井仆役,以通为恭敬,以谵为慷慨,以大醉为欢乐。”作者有蔑视劳动人民的意思,但劝酒确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
凡酒精过敏者,患有肝、肾、胃肠疾病,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禁用或慎饮酒,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儿童、青少年都不宜饮酒。
(6)忌夜饮:《本草纲目》引汪颖之语:“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既饱,睡而就枕,热拥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
(7)忌空饮:据记载,古人是先吃饭后喝酒的,至今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仍有喝酒前要“垫一垫”的习俗,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先喝酒后吃饭。空腹饮酒害处有三:①酒精直接损伤脾胃;②酒精吸收快,易于醉酒;③喝酒时吃菜多,往往酒后不饿或没有食欲,导致喝酒不吃饭。
(8)忌酒后饮茶:李时珍说:“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
(五)药酒
药酒又称为酒剂。一般是把中药原料按一定比例加入白酒、葡萄酒、米酒、黄酒中浸泡,经一定时间后取出渣滓而制成的。
(1)药酒简史:药酒属于配制酒。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用香草入药的文字,战国时代屈原的《楚辞》中也载有多种香花植物的配制酒。《神农百草经》中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收录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25个医案,其中就有2个药酒医案。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记有多个用酒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了冷浸法制药酒的规范方法:“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滤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
隋唐至宋代,药酒酿造与使用盛行。《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外台秘要》中都收录了大量的药酒的配方和制作方法。
元明清时代,药酒的制作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单是《本草纲目》所记载的药酒就有69种之多,大多为后世所常用。《饮膳正要》、《遵生八笺》、《随息居饮食谱》、《普济方》、《奇效良方》、《扶寿精方》、《万病回春》、《寿世保元》、《良朋汇集经验神方》、《医方考》、《惠直堂经验方》等都记载有大量的药酒方。现今各种酊剂和药酒更是名目繁多,而且新品牌的药酒每年都在增加。
(2)药酒的功效:药酒包括酒和药的双重功效。酒为水谷之气,味辛、苦,性热、
人心肝肾三藏,具有畅通血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健脾养胃、消冷积、促消化和引药上行、助运力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酒能“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
药酒的主要作用与加入的中药材的作用有关,药性不同,药酒的作用也不同。一般分为补益性药酒和治疗性药酒,前者以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为主要目的,治疗性药酒则种类繁多,但大多集中于祛风散寒、止咳平喘、清热解毒、养血活血、舒筋活络等方面。药酒还有预防瘟疫的功效,如屠苏酒、雄黄酒、椒柏酒等。《千金方》评说防疫药酒的功效:“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
(3)服用药酒的注意事项:药酒是由药和酒组成的。凡慎用酒者,饮用药酒也需谨慎。治疗性药酒中的中药药性,必须符合治疗需要。滋补性药酒必须符合人体体质的调治需要,如药性相反,则无益而有害。服用药酒须像服药一样注意剂量,并随病情、体质情况、季节等做调整。因此,制作和饮用药酒必须征询专家的意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