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盐池谓之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食盐长期担当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与民生资源的角色。
周朝以前,运城盐池所产食盐称为“盬”(读音同古),其味咸中带苦,但也能食用,就像原先不少地方由于缺水只能退而求其次,饮用咸水或微咸的井水一样。
关于“盬”字的释义,后世学者根据汉儒杜预、郑玄等人对《周礼天官盐人》中“祭祀,供其苦盐、散盐”一句的注疏,提炼出了三种解释,其中一个解释就是“苦盐”。
这样的盐为啥苦?是因为它含有较多的镁等杂质,食盐质地不纯。
我们知道,食盐的化学分子式是NaCl,学名氯化钠。现代化学分析发现,运城盐池中主要含钠、镁、硫酸根和氯根这四种离子。这四种离子通常在水中游来荡去,彼此间不停地碰撞着,但它们如果浓集到一定程度时,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不同阴阳离子便会“抱团”,结晶沉淀,形成氯化钠(NaCI)、硫酸钠(Na2SO4)、硫酸镁(MgSO4)等不同物质。
正所谓成亦苦味,败亦苦味。鉴于苦盐口感不好,运城盐工便开始考虑在工艺中增加除苦味的环节,这便造就了其独特的制盐方法,同时促成了硝板矿床的形成。
地面上是晒盐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堆积物——硝板
硝板实际上是运城盐池自古以来晒盐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堆积物。每次晒盐都要结一层硝板,盐池周围的晒盐场及养水畦面上均有一层硝板,薄的有50公分,厚的可达4公尺左右。
盐池开采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些硝板已深埋地下,因其质硬而成板层状,故称它为硝板。
盐池卤水中的硫酸镁含量很高,比海水浓缩后同等的卤水高几倍。因此,浓度一高,析出就很容易了。当氯化钠析出时,硫酸镁也伴随析出。而在硝板上晒盐之后,卤水与硝板先起作用,溶解硝板后的卤水,经天日蒸晒,一部分芒硝析出,芒硝再与卤水中的硫酸镁结成复盐,而又成为硝板。
硝板的颜色一般有白色、乳白、灰白、灰色4种,有的呈现短柱状粗大颗粒,有的是其他形状的细小颗粒。它味涩、咸苦,溶于水,表层很坚硬。
硝板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蜂窝状空隙,可以让水贯穿其间,这种特点使它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运城盐工便利用它的这个特性,就地取材,在制盐过程中增加了以硝板为过滤筛的过滤畎这个环节。硝板越厚过滤效果越好,生产食盐的效率和产品纯度就越高。他们还把这种起过滤作用的硝板称为“肚子”,这种称谓也很形象——它是孕育池盐的所在。
调研中,我们在一工段看到了一眼深井,这眼深井打出来的是浓度低的咸水,而且是温水,只不过现在温度没之前那么高了,有三十几摄氏度。其主要作用是溶解80米以下的钙芒硝矿,用来生产芒硝。
事实上,由于产盐过程中个体生产的差异以及卤水来源的不同,所以池内所形成的硝板矿床组成也不尽相同。
参与生产的“畎子”们,功能不同,形成的硝板也不同。比如,用于储存盐饱和卤水的“畎子”,其硝板中的氯化钠含量就比较多;若是用于过滤的“畎子”,其硝板中硫酸盐的含量就比较高。
滹沱
近代卤水井
先人产盐最初是利用盐池南岸东段的黑河卤水,年黑河被淹没之后,又先后利用滹沱水、卤井水和滩水产盐。因此,盐池东段的硝板远远多于西段,这与盐池硝板矿床分布是一致的。
每年初春的时候,工人们会修整过滤畎,一方面将其表面夯实平整,一方面用饱和卤水换洗“肚子”,使其变得更加通畅。就这样,硝板,这个最初被认为是发苦的害物,后来却成为有用的过滤之物。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们发现硝板中富含的镁和钠可以提取出来加以使用,于是,硝板又成为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体。
据介绍,盐池属于现代沉积、固液共存,以芒硝为主的盐类矿床,矿产储量为B级,其中硫酸钠万吨、硫酸镁万吨、氯化钠万吨。由于地表卤水中钠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浓度远远高于其它离子浓度,所以可以认为是典型的以上述四种离子为主的四元水盐体系。
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看,运城盐池处于汾(河)渭(河)沉降带的次一级构造涑水凹陷内的中低洼部位
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看,运城盐池处于汾(河)渭(河)沉降带的次一级构造涑水凹陷内的中低洼部位,是一断陷盆地。盆地北为涑水断裂,南为中条山北麓断裂,西部为黄河沿岸断裂。盆地中沉积了新生界厚达五千余米的地层,矿层便赋存在中、上更新世的含盐岩系中,厚三百余米。运城盐池的这种特殊四元水盐体系是其必然形成的客观原因。
张桐张桐薛吉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