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粽子、五彩线、雄黄酒……提到这些你脑海中是不是瞬间浮出了三个字“端午节”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是我国民间历史悠久的贴身饰物。《礼记·内则》有记载:“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意思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来表示敬意。端午节又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我觉得最好“闻“的节日。有温暖季节的花香四溢,有雨后泥土的清香,有阳光和煦的干爽,还有艾草的药香。端午与夏至严格地说,五月初五不是端午节,而是重五节,即有两个五的节日。与它类似的还有重阳节(农历9月初9)。聪明的老祖宗做了两套历法:阳历和阴历。人们根据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位置推算出了阳历,与此相应中国人计算出了24节气,西方人则算出了十二星座。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星座阳历每年从冬至开始计算:冬至、小寒是第一个月,地支以“子”表示,也称子月,十二地支依次排下去,所以午月对应的是公历6月(夏至那个月)。地支月份与二十四节气,图片来自网络同时出于对航海、海洋捕鱼等等海洋作业需要,而潮汐的变化主要与月相有关,所以人们也需要掌握月历知识。根据月相制作出的历法就是月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阴历。我们现在过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其实是按阴历来算。月相与阴历按照现行的历法,阴历正月大多处于阳历寅月(公历2月)间,阴历的五月初五大部分时候会出现在阳历的午月(公历6月)。但殷商时期殷历以丑月(约今农历12月)为正月,周代周历以子月(约今农历11月)为正月,所以那时阴历五月初五一般不会出现在阳历午月。所以,学界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端午最初并不是过五月初五,而是在庆祝夏至。结合历法来看,这个解读非常合理,因为阳历五月的第一个节气就是夏至。也是我觉得好吃的节日,有一年中最肥美的黄鳝,有人民最爱吃的打糕,有南昌人爱吃的茶叶蛋,最少不了的就是全国人民都会吃的粽子,糯米的软糯,小枣的香甜和粽叶的清香完美地呈现了端午的味道。是有传承的节日,有祈求福佑、风调雨顺的龙舟赛,编制带来好运的五色丝线,挂驱邪避瘟的艾草等等。插图:李思琦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相沿迄今。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划龙船、食粽子是普遍习俗。对于我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放风筝了,每年我都不会错过,端午节也是北京放风筝最合时宜的季节,放风筝称为“放殃”。而与我而言又有放飞梦想的意义,相信一年年的经验和进步终有一天会让它飞上蔚蓝的天空,来见证我的成长,梦想成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118.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