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授衔仪式上,在一群年轻中校之中,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特别引人瞩目,他就是解放军年龄 的中校蒋维平,他被授予中校军衔时,已经77岁了。
蒋维平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他从清朝开始当兵,先当李鸿章的“洋务”兵,又在袁世凯部下当兵,然后在段祺瑞队伍里当兵,抗战开始以后,他曾经加入宋哲元的队伍。
60岁时,蒋维平告别妻女,率子参军,成为一名八路军军医。
蒋维平在南泥湾开过荒,在五台山救治过伤员,当过劳动模范,参加过全国战斗英雄大会,谢觉哉给他写过诗,毛泽东亲自嘉奖他。这样的经历,在解放军中 。
一
蒋维平原名蒋顺发,年出生于河北河间,六岁时随父母逃难来到河北房山,在石楼村定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蒋维平的父亲租了几亩地耕种,蒋维平七八岁就在野外捡拾柴禾,一家老小勤劳辛苦,勉强维持生活。
蒋维平的父母节衣缩食,送蒋维平读了三年私塾。感激他父母的这一决定,虽然三年私塾仅是让蒋维平认识了一些常见字,但是有这点文化打底儿,他就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蒋维平十五岁时,父母送他到一家估衣铺当学徒,蒋维平对裁缝不感兴趣。第二年,十六岁的蒋维平离开估衣铺,到地主家去当长工。蒋维平一边当长工,一边琢磨,不能一辈子窝在一个地方当长工,应当出去见见世面。
穷人的孩子怎样才能见世面呢?旅游没钱,经商没资本,当官没门路,想来想去,只能去当兵。蒋维平来到李鸿章的队伍里当了一名“洋务兵”,这一当就是十五年,从勤务兵当到班长,还当上了军队里的教员。
这十五年的军旅生活让蒋维平看透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李鸿章的卖国求荣更让满腔爱国热忱的蒋维平心怀不满,他趁着清王朝泥菩萨过河自身不保的机会从队伍里逃脱,回到家乡,娶妻生女。
城头变幻大王旗,蒋维平回家娶妻生女的时候,清朝灭亡,民国建立。蒋维平觉得又有了希望,他又出来,在袁世凯队伍里当兵,这次他又当了八年兵,从一名普通士兵一直当到连长和副团长。
袁世凯的队伍里,风气也没好到哪去。一个骑兵团团长仗势欺人,蒋维平看不惯他的霸道作风,把他揍了一顿,违犯军纪,被开除军籍。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处是军阀,到处在招兵买马。蒋维平离开袁世凯的军队,来到段祺瑞的军队,又当了八年兵,当到骑兵团副团长、团长。后来因为边防军解散,他回到家乡石楼村。
屈指一算,蒋维平的军旅生涯长达三十二年,带给他的只有失落。他当兵最初只是想谋个前程,见见世面,随着年龄增长,看到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他更希望能够为国家为民族做点贡献,但是这个愿望没能实现,让他心中非常遗憾。
这些年的军旅生活也不是一无所获,蒋维平跟着军队南征北战,走过很多地方,见识过各地风土人情,回到石楼村,他成为一个非常有见识有威望的人。
难能可贵的是,蒋维平还学了一手医术,会给人看病,也会当兽医。回乡以后,他创医院,给村民看病,对于穷苦人,他能少收药费就少收,能不收就不收。村民王老汉,背上长了一个大疮,因为没钱治疗,疮口越来越大,长到直径七寸大,疼得没法生活。蒋维平听说以后,主动上门给他治疗,连治三个月,终于把他背上的大疮给治好了。
邻村一位姓张的妇女,患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变形,走路只能拄拐而行,蒋维平给她治了三年,终于让她扔掉拐棍,生活可以自理。
蒋维平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受到村民的敬仰和爱戴。蒋维平不仅给乡亲们治病,还带领乡亲们兴修水利,改善农田,村东有块洼地,十年九涝,蒋维平带领乡亲们挖沟排水,植树造林,让这块洼地变成了良田。
蒋维平家所在的石楼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经常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要地,为了维护村民安全,蒋维平组织了一个自卫团,让豪绅出粮出钱,购买火炝、扎枪、大台杆等武器,最多的时候自卫团人数达到三百多人,声势浩大。
年春,蒋维平到通州参加教会活动,认识了地下党员李向前,在李向前的影响下,他开始接受革命思想。蒋维平让李向前给他牵线,从南京金陵大学和农科院引进农业新技术,他给村民放农业生产方面的电影,在村里开观摩会,展览农业生产成果。
蒋维平回村几年,石楼村的医疗、农业、军事组织水平都提高了好几个档次,真的是村有一人,造福一方。
二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占领房山,在二站教堂杀害几十名避难的群众和神甫,危难关头,蒋维平挺身而出,建立难民收容所,组织难民自救。
这年冬天,蒋维平被一群人抓到一个叫娄子水的村子,原来是土匪头子胡振海听说蒋维平医术高明,要“请”他当军医。蒋维平看着他这支队伍军纪涣散,一群乌合之众,料到他们不会成气候。过几天他寻了个机会,带着家眷逃到妻子的一个亲戚家避难去了。
就在蒋维平考虑何去何从的时候,宋时轮、邓华带领的八路军第四纵队来到平西。
蒋维平认为这才是他理想中的队伍,他让女儿帮他写了份“为抗日救国,我志愿加入八路军”的申请书,藏在棉袄大襟的里层,带着儿子蒋志刚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线,找到当地的游击队长包森,父子一起参加八路军,一时传为佳话。
蒋维平从军以后,就把药店关了,把药店里的药材和器材一起带到八路军队伍里,他的治病技术和药材器械都是缺医少药的八路军队伍非常急需的。
年10月,蒋维平调任师旅团任军医,转战于晋西北,他每到一地都虚心向高人请教,亲自带着卫生队员上山采药,配备药方。
年,蒋维平跟着队伍转战于五台山一带,战士们打了七天七夜仗,蒋维平带着卫生队员在前线救治伤员七天七夜,他用他掌握的外科技术给伤员做紧急手术,再把他医院。由于他治疗及时,大大减少了伤员的感染率和死亡病,受到旅领导的表彰。
年春,蒋维平跟着部队进驻陕西米脂,这里远离大城市,药品奇缺。蒋维平因此制宜,带着卫生队员搜集芒硝,制作 钠,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研制出了“疥疮一扫光”“光明眼药膏”“疟疾丸”“外科治腐膏”等药品,缓解了部队缺少药品的困境。
《解放军报》一连七天发稿,赞扬蒋维平的医术和责任感。
在陕北,蒋维平给 民主人士李鼎铭看过病,他妙手回春,治好了李鼎铭先生的顽疾。部队转移的时候,当地群众挽留蒋维平,不放他走,想让他留在当地给群众治病。
年,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解放区掀起大生产运动,64岁的蒋维平来到南泥湾,担任团农场场长。
年轻的八路军战士们有干劲,但是在生产组织上没有经验,蒋维平在石楼村组织农业生产的经验派上了用场。他不顾年高,每天早出晚归,带领战士开垦荒田亩,当年就做到粮食自给,还上交余粮五万多斤。
蒋维平还带领战士们开办木工厂、碾米坊、组织战士们制药、编织、 ,成为旅 模范农场。蒋维平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出席了延安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嘉奖。
“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写诗赞扬蒋维平:
农兵礼乐般般会,手脚心神件件优。
九州踏遍最玄圃,花果山中一老猴。
确实,像蒋维平这样老当益壮又会看内科又会看外科,又会治人又会治马,既治病又会组织生产,样样拿得出手的人才,实在是太难得了。
三
大生产的任务完成以后,蒋维平又回到医疗战线上。年2月,蒋维平被任命医院 分院副院长。年,蒋维平已经是古稀之年,组织上多次劝他休息,蒋维平执意不肯,要求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工作。
建国以后,蒋维平主要医院、医院、北医院医院医院担任副院长职务。
年,蒋维平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一副白须的蒋维平在一群年轻的战斗英雄之中特别引人瞩目。
按军队里的军容要求,不允许留胡须,部队领导考虑到蒋维平情况特殊,他加入八路军时,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就特许他可以留胡须,他成为军队里一位特殊的“胡子兵”。
建国以后,生活条件好了,蒋维平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身上常穿一件旧棉背心,盖的被子是在南泥湾时部队供给的被子,他在南泥湾开荒用过的镰刀和九齿耙一直带着,每天早上起来,医院一角的闲地上开荒种菜。
蒋维平过继了一个孙子,孙子结婚的时候,他没有大摆宴席,只是请亲友吃了一顿小米饭熬白菜,送给孙子和孙媳的结婚礼物是两把锄头两把镰刀,让孙子孙媳劳动时用。
爆发以后,很多伤员医院治疗。有的伤员认为自己是有功之臣,不守纪律,大吵大闹,医务人员劝他们也不听,还对医务人员动手。医院请出蒋维平,蒋维平给伤员们讲革命传统,讲革命道理,他的话入情入理,伤病员都愿意听他的。只要他出面,矛盾就能化解。
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了一部电影《老英雄蒋维平》,在全国放映,引起很大轰动,蒋维平名声远扬,很多单位请他去做报告,很多战士和群众给他写信,表示要向他学习,或者向他汇报工作,还有人向他索要照相,索取药品。
蒋维平不顾年老体衰,只要单位请他做报告,他总是有求必应。战士和群众写给他的信每天多达一百多封,他总是亲自回复,对于上门拜访的群众,他也总是热情接待,不忍心让他们希望而来失望而去。
蒋维平医术好,脾气大,八路军旅团长没少挨他的骂,但他对事不对人。对伤员,对群众,他关心体贴,战士有困难,他拿出钱救济,战士复员以后无家可归,他就收留安置他们。
蒋维平的工资和津贴,不是用来救济有困难的战士和群众,就是给家乡的村民和驻地张家口人民购买农业机械。在他的家乡和张家口,他拥有很高的威望,每逢他回乡,总是门庭若市,村民纷纷过来跟他拉家常。
蒋维平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在一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对一些常见病和疑难病的治疗上都有独到之处。经常有部队战士和当众群众来向他求医问药。战士李庆平患淋巴结核,久治不愈,蒋维平用自己配的药给他治好,铁路工人邢明的儿子邢春生患骨结核,两年未愈,找到蒋维平,蒋维平给他治好了。
年,军队授衔,77岁的蒋维平授予中校军衔,是年龄 的中校。
毛泽东亲切接见蒋维平,对他高度赞扬。
年,蒋维平积劳成疾,医院病逝,张家口党政军领导给他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一千多人冒雨参加公祭仪式,万名群众沿街送行,送葬队伍长达五华里。
四
蒋维平有一个女儿,儿子蒋志刚是他的义子。蒋志刚原名李桂,家在东北,年东北沦陷,他逃难来到房山,蒋维平见他无依无靠,把他收为义子,改名蒋志刚,把他当亲儿子抚养。
年,蒋维平带着蒋志刚一起参加八路军。在革命队伍里,蒋志刚成长为一名八路军指战员,在一分区某连担任连指导员。
年,一分区到了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有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蒋志刚也“变坏了”,经常跑到老乡家喝酒,喝了酒就发牢骚,指导员多次向上级汇报他的思想波动情况,正当上级要对他采取措施时,蒋志刚和几个战士叛变投敌,跑到日伪军那里去了。
几个月以后,传来消息,蒋志刚和几个“叛变”的战士被日军集体枪杀,陈尸示众。据传来的消息是敌人内部发生内讧,自相残杀。
对此,很多蒋志刚的老战友不相信,他们认为蒋志刚不是那样的“落后分子”,他投敌一定有原因,但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也说不明白。
蒋维平跟着队伍转战山西、陕西,与儿子分手,他一直对儿子念念不忘,回到晋察冀军区,他到处打听儿子的消息,打听了两年,才听说儿子叛变投敌,已经在敌人的内讧中遇害了。
蒋维平不相信儿子会投敌,他对蒋志刚的品行是了解的,蒋志刚因为国破家亡逃难到内地,他对日寇刻骨仇恨,怎么会投靠日伪军?
但是由于很多人已经不在,直到蒋维平去世时,这件事也没有查清,他至死不知他疼爱的义子到底是不是投敌叛变。
直到蒋维平去世多年以后,人们才弄清楚。原来,蒋志刚跟那几个战士是假装投敌,到敌人那里当卧底。但是由于负责联络他们的情报站长贪酒好色,把上级拨给的经费花光,报不上账,怕受到惩罚,就投靠日军,出卖了蒋志刚等人。
蒋志刚等人被丧心病狂的日军集体杀害,陈尸示众。
由于当事人要么牺牲,要么怕承担责任选择了沉默,蒋志刚牺牲多年以后,还有很多人以为他叛变投敌,当了汉奸。
前些年大热的电视剧《潜伏》,描绘了一群战斗在秘密战线上的革命者的形象。比起与敌人明刀明枪的厮杀,秘密战线上的工作难度更大,要跟敌人斗智斗勇,一旦暴露,必死无疑。
潜伏是秘密行动,不会让很多人知道,通常知情者寥寥无几,有时甚至单线联系,亲人和朋友都不知实情,他们必须忍受着亲人和朋友的误会。万一联系人牺牲,连个给他们做证的人都没有。
我们向老英雄蒋维平致敬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向蒋志刚等牺牲在秘密战线上的英雄们致敬。
参考:
老英雄蒋维平传略
投党报国终有时(一)——记60岁参军入党的八路军老英雄蒋维平
挺进军那些事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