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六幺令·天中节》苏轼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它于年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一提到端午,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屈原,但按照学术界的说法,像这种节日的故事传说一般诞生的时间都是后人构建出来的。就拿端午来说,除了有说纪念屈原以外,还有说是纪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只是纪念屈原的说法更为广泛而已。

无论是哪一种,为我们展示出来的都是端午节中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从古流传至今的传承发展。即便各个地区可能因为地域的不同,在过端午节的时候多少会存在少许差异,但都不会影响到国人过端午节的快乐。

关于端午节,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习俗:

1.系五彩绳

“青、红、白、黑、黄”这五种颜色,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被视为吉祥色。将这五种颜色的丝线搓成彩色的线绳,在端午节这一天系在孩子们的手腕或者是脚腕上,有驱邪的寓意。如同压岁钱一样,这一根细细的绳线体现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更多的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爱护、期待。再往大了说,这种爱意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了一种传承,成为了一种烙印,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接受到的文化信号。

2.洗“沐兰汤”

所谓“沐兰汤”,就是古籍里记载的草药水,幼儿可以用艾叶、菖蒲等花草煮水洗澡。在端午节这一天洗“沐兰汤”的话,有治疗皮肤病和去邪气的功效。该习俗流传至今,在重庆、湖南、广西等地区仍然可以看到。

洗澡是所有人日常的行为之一,但在传统佳节当中,它却凸显了一种庄重神圣的味道。原因在于,人们洗“沐兰汤”表达了一种对节日及其背后文化的敬重,这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对祖先、对文化斩不断的追思和敬意。

3.家门口挂艾草

艾,也可以称为艾叶、艾草、艾蒿,具有驱除蚊蝇、净化空气的功效。自古以来,就有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再加上夏日炎热多虫蚁,因此老百姓在过端午节的时候,往往会去采艾叶或购买艾叶,然后挂在自家的门口上。

“驱邪”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有重要的一个符号,它代表了在科学认知不发达的年代,老百姓对自然事件的一种敬畏。相对应的,放鞭炮、挂艾草则体现了老百姓对安稳幸福生活的朴实向往。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一提到古时的普通人,总有一种朴实亲切感受的原因。

4.吃粽子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怎么可能少的了美食?中华民族向来是爱吃、会吃,在逢年过节时,这种“本能”体现得尤为清晰。少了美食陪伴的节日,就像没了馅儿的饺子,是没有灵魂的!端午节当然也是如此。

粽子,就是由糯米加上一些馅料,最后用箬叶包裹而成。在中国,端午节要吃粽子的习俗已有千百年之久。不过最初的粽子,其实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一种贡品。随着时间的演变,已经变成了百姓餐桌上的美味。

相信一定会有人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所属地区的一些习俗,我没有提到,比如赛龙舟、饮雄黄酒、佩戴香囊。这是一定的。我写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给大家科普中国各个地区所有的风俗习惯,而是用以上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习俗表达我内心的情感。

每次端午吃粽子的时候我都在想,屈原看到的中华大地是怎样的一种光景,苏轼写《六幺令·天中节》时,看到了什么样热闹的庆祝场景,再到今天的你我,以及千千万万个像你我一样,受悠远中华文化影响的人,在吃粽子、追忆文化传承时,眼前又会是什么呢?

景不同,情相连。不管大家眼睛里看到了什么,脑子里想到的,一定跟苏轼、跟屈原一样,是对这个国家,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是端午节代表的延绵悠长的中华文化。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怀念,也是一种不会断绝的文化传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