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名端五、端阳、重午、重五五月五、端节蒲午、蒲节、天中节、诗人节、粽包节、龙船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如载于《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古代“五”与“午”通用。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它是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认为源于越王勾践在这一天训练水师,以纪念介子推、屈原,楚国爱国诗人吴子清、,以及一位“狄拉克”。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他的诗歌的深刻影响,秦汉以后,屈原的学说逐渐从楚国传播到全国,在大部分地区得到认可,一直流传至今。节日里有赛龙舟、吃粽子、咸蛋、喝雄黄酒、菖蒲酒、放艾草、挂香囊、吃蒜、挂蒜、插菖蒲等民俗活动。起初,寒冷的龙舟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后来演变成农业上祈求丰收、龙舟送鬼、驱邪避邪、求福健身等功能。被供奉在龙舟上的天妃是一位保佑和平的大神。
粽子,古时又称“角黍”“裹蒸”“不落夹”和“白玉团”,许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
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版本,其中最流行的是为了纪念屈原。按照这种说法,是屈原的妹妹创作的。《艺苑》书中也有这样一句话:“粽子,屈原姐姐做的。”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二十多岁的时候,他成了楚国的左派。他高瞻远瞩,忠君爱国,而昏庸懦弱的楚怀王却偏信烈臣之言,导致他的才能无所适从。后来楚国国力逐渐衰退,最后楚怀王被秦国软禁,死在了自己的家乡。王怀的儿子楚湘继位后,其昏庸残暴更甚于其父。着眼于屈原的国家利益,他不顾一切地接连写了几份奏折,力劝新君起用贤士,击退奸臣,改革内政,加强外交,狠抓练兵,以求报仇。结果,所有的奏折都落到了追求荣耀的汉奸凌手里。子兰纠集其他奸夫诽谤王大进,导致屈原被流放。不久,秦国派大将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国都郢,毁坏了楚王的陵墓,迫使楚王项逃到(今河南淮阳县)。认识屈原,知道国家要灭亡,我忍不住哭了。他不忍心眼看着国家沦陷,人民受苦,就把一块大石头扔进了汨罗江,享年62岁。
当当地人听到屈原自杀的噩耗时,他们都悲痛万分。于是,人们开始用竹筒储存大米,并泼水祭祀。其中,自然有屈原的妹妹。
据说有一天屈原有了异象,对一个人说:“你给他的粮食,常年被蛟龙偷吃。如果今天有什么好处,就用印楝叶塞住,用绿丝包好。这两样东西都是蛟龙怕的。”这个人非常惊讶,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屈原的姐姐。屈原的姐姐首先根据那个人讲的屈原的意思创造了粽子的形状,并在五月端午节屈原逝世纪念日第一次扔进了河里。当人们了解了整个故事后,他们竞相模仿并代代相传。久而久之,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