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患白癜风的原因 https://m.39.net/pf/a_4622762.html

本文转自:沈阳日报

  □朱秀坤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也称端阳、端五,因为各地节庆风俗不同,又被称为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龙舟节、诗人节等等。但无一例外的,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一定要插艾、簪蒲,粽子更是必不可少的节令食品。

  关于端午的诗文也多,历代骚人墨客向来不吝对端午的描绘,从中亦可窥视各地的端午风情。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抒发了对楚国大夫屈原的深切怀念。宋时欧阳修的《渔家傲》:“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既说到了用五彩丝线裹扎粽子,又谈到了端午浴兰汤的习俗。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直接就提到端午买雄黄酒的风情。最全面的则是苏东坡的《六幺令·天中节》:“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系虎符,挂艾蒲,裹粽子,赛龙舟,祭江悼屈原,一片浓郁的节日气氛全在眼前,非常生动形象,一读之后真有身临其境之感。

  乡贤郑板桥也写过端午诗,且一气呵成,连续五首《望江南·端阳节》,诗中全是家乡的端午民间风俗,读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非常亲切,实是过瘾。

  其一:端阳节,正为嘴头忙。香粽剥开三面绿,浓茶斟得一杯黄,两碟白洋糖。

  这一首极是通俗,家家忙着过节呢,剥开碧青粽叶,斟上一杯淡黄的茶水正好解渴,夹起粽子蘸一碟白糖,多让人惬意。在板桥故里、江苏兴化,至今端午时的粽子蘸白糖仍是许多人家的吃法。

  其二:端阳节,点景十红嘉。萝卜枇杷咸鸭蛋,虾儿苋菜石榴花,火腿说金华。

  该篇叙说的是端午“十红”这一习俗。历来,在扬州、兴化及周边地区,民间有吃“十红”“十二红”的说法,也就是吃红颜色的菜肴,因为红色可以驱邪,端午本是“毒日”,五毒(指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孽生,瘴气横行的。“十二红”又意味着一年十二个月都能红红火火,寄予一种美好的愿景。有时“十红”或“十二红”并不一定要凑齐,不过是名目而已。如词中提到的红萝卜、枇杷、咸蛋黄、虾子、苋菜、石榴花(亦称“端午花”)、金华火腿,不过才七样,就可以说是“十红”。但红苋菜、咸蛋黄、虾子总要有的,如今有些人家图省事,差不多已退变为食“五红”了。

  其三:端阳节,意态各争雄。四碗必须烧腊肉,六盘时尚拌黄瓜,豆瓣碎爪爪。

  板桥笔下的端午宴非常丰盛,除了“十红”,四碗热菜是少不了的,且须有一道烧腊肉,也就是冬日里备下的咸肉了。想来朔风中腌制、屋檐下晾干,经历过霜雪、冷月、冬阳、酷寒考验,让时间吸走大多脂肪的肉质紧实的腊肉,大火煨煮过后,真正是舌尖上的美味了。而六个冷盘中,活色生香的拍黄瓜也很可口。还有乡人爱吃的豆瓣汤,一并端上来吧。

  其四:端阳节,酣饮大杯持。争放黄烟醺醉判,新裁白纸画钟馗,堂上挂天师。

  过节时举家团聚,饮酒是常事。挂上天师钟馗像,为钟馗双目涂上朱砂,则为端午斩妖驱邪,伏魔除瘴,护佑全家平安。有意思的,旧时还有放黄烟的习俗。如高邮作家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中所言:“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麻雷子的炮仗,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在孩子们眼里,点黄烟子既是驱虫,又是游戏,难怪要“争放”了。

  其五:端阳节,妇子乱忙忙。寸剪菖蒲和滚水,一杯烧酒拌雄黄,额上字涂王。

  端午有洗艾蒲澡的习俗,古来就有“浴兰汤兮沐芳”的说法,所谓的兰汤,就是将艾草、菖蒲、野菊、车前子、蒲公英、紫花地丁……一大堆绿意盎然的草药,下锅煎成“百草汤”,举家洗浴,除了去秽气辟瘟邪,也是很好的卫生防疫方法。将雄黄拌进酒里便是雄黄酒,好像各地多有以雄黄画“王”字这一端午习俗。我们小时候,大人还要用雄黄酒涂鼻梁、耳后,说能避毒虫的。宋人诗里都在写:“唯有儿时不能忘,持艾簪蒲额头王。”

  “一官归去来,三绝诗书画”,郑板桥是著名廉吏,也是一位接地气的旧时文人。端午时节,读一读这些通俗而生动的节日诗章,对于了解其时的端午习俗,体会诗中的滋味生活,以及其间洋溢出来的浓郁节日氛围,更易令人沉浸于时光和乡愁的回忆之中,勾起我们对中华传统节日的热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