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科 http://www.txbyjgh.com/axhd/m/1975.html
唐代皇帝普遍喜好求仙,几乎每一位都对成仙之事充满向往,不同程度地参与服食丹药、斋醮祈福等活动。唐前期皇帝们参与的这些神仙道教活动,离不开术士的帮助和引导。虽然诸帝所怀的目的不同,但是最后的结局却很相似。本文主要对唐前期诸帝求仙的原因和目的、途径与方式进行进行考释,以期揭示在这一过程中,术士所起到的作用。唐代皇帝求仙活动的原因唐前期几位皇帝,在治国上大都有所作为,他们追求长生的原因各有不同,有出于政治的考虑,有出于身体的原因考虑,也有出于宗教信仰的因素。1.政治因素唐前期诸帝中,为政治因素考虑才追求长生的是唐太宗、高宗父子二人。唐代是道教发展的极盛时期,其地位的提升是李唐统治者与术士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从太宗、高宗父子的宗教政策来看,他们是不断扶持道教,希望可以将道教神权与李唐皇权结合在一起,达到神化皇权的目的。在太宗、高宗时期,统治者带头崇道、求仙问道,一方面是提高道教及有功于社稷术士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可以延长自己的寿命,以更好地完成一些政治目标。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被迫禅位给李世民。唐太宗继位之后,在贞观初年,带头扶持道教,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其冀希望从术士那儿获得长生的秘密,以延续他在政治上的寿命是在贞观十七年以后的事。事实上,在贞观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对道教的利用是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他本人对神仙、术士、仙药都是不信的:“神仙事本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遂为方士所诈,乃遣童男女数千人随徐福入海求仙药,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归。始皇犹海侧踟蹰以待之,还至沙丘而死。汉武帝为求仙,乃将女嫁道术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由此可见,唐太宗刚继位时对神仙、仙药之事完全不感兴趣,且觉得这样的行为劳财伤民。随着时间的推移,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神仙之事的态度发生改变,这一年他46岁,正值壮年,可谓踌躇满志,却希望延续自己的生命。首先唐太宗与唐高祖一样,患有很严重的“风疾”,且最晚在贞观六年之后,因为此病身体每况愈下。其次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围绕皇位继承权的问题展开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差点酿成宫廷政变。最终赢得皇位的是晋王李治,即唐高宗。李治虽有长孙无忌等元老的支持,但他年幼庸懦没有任何政治斗争经验。唐太宗李世民对此始终不放心,贞观十七年以后一直致力于帮助太子李治解决遗留的高丽问题。可以说,唐太宗身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善于延年养生、炼制丹药的术士,希望通过学习延年养生之术或饵丹药来延续自己的寿命。同年,唐太宗接触了三位高龄且善于延年养生的术士。最初,征召医术高超的孙思邈,但是惊讶于其年纪甚小,不信他有延年养生之术。接着,诏令胡隐遥入宫,“问摄生之道”,但他认为:帝王不应修习这种凡夫俗子的养生延年之道,而应以天下万民的福祉为己任。于是,他便辞别唐太宗请归山林。最后,唐太宗亲自探访年一百三十岁精于医术、养生的术士甄权,“视其饮食,访以药性”。最终效仿了甄权的养生方法。但是学习甄权养生之术的唐太宗的身体状况,并没有太大的好转。在远征高丽失败后,即贞观十九年十二月后,唐太宗由于种种原因,病情开始加重。为了延续生命,唐太宗开始尝试服用术士炼制的丹药。据史所载:贞观二十二年,唐将王玄策破中天竺国,俘获其国王阿罗那顺及术士那罗迩婆娑寐。这位术士“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此时的太宗病急乱投医,“深加礼之,馆之于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并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发使天下,採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延历岁月,药成,服竟不效。”为了延续生命,唐太宗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命令术士那罗迩婆娑炼制长生药。可惜的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最终竟死于这位异域术士所炼制的长生药。唐太宗逝世之后,太子李治继位,即唐高宗。他与其父一样,早年对神仙、仙药、长生都不感兴趣:“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汉武帝求之,疲弊生民,卒无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事实上,这是唐高宗含蓄地表达了对父皇李世民饵丹药最终导致死亡的惋惜。这时候的唐高宗才29岁,处于青年阶段,不能理解唐太宗求助于术士,延续生命的苦心是为了帮助他解决一些政治难题。三年之后的显庆五年,由于唐高宗一直体弱多病,加之纵欲过度,家族遗传病“风疾”发作。至此以后,高宗的“风疾”一直未痊愈,身体状况很是糟糕。不得已让武后帮其处理朝政,逐渐形成了“二圣”的局面。随着武后权力的膨胀,高宗意识到必须对其加以压制,可是身体状况并不允许他这么做。迫于无奈,他选择了唐太宗当年为了延续生命采取的方式,即求助于术士们的养生延年、服食丹药之术。高宗希望这些术士可以帮助他炼出延续生命的药物。不过,叶法善及时指出此举的弊端,且告知高宗这些术士有许多是江湖骗子。咸亨年间,又令术士刘道合合还丹。丹药虽炼制成了,刘道合却自己吃了,高宗为此埋怨道:“刘师为我合丹,自服仙去。其所进者,亦无异焉。”不久之后,唐高宗又诏令胡僧卢伽阿逸多喝长年药,后为郝处俊谏止。不然,他可能会重蹈唐太宗的覆辙。在求仙药未果后,唐高宗开始转向学习术士的延年养生之术,但并未放弃对仙药的追求。调露二年,高宗与武后先后造访术士田遊巖、潘师正的住所。高宗曾问田游巖:“先生养道山中,比得佳否?”可以说,高宗寻求田游巖是为了他的养生之法。当然,唐高宗寻求潘师正亦是出于同样的目的。高宗为了表示对潘师正的推崇,将其所居改造成崇唐观,新建的奉天宫又有以其命名的仙遊门、寻真门。高宗夫妇如此大费周章,不过是想要获取潘师正的养生、服食方法。尽管如此,术士们还是未能延长唐高宗李治的生命。他也未能从武后手中夺回政权。2.身体因素唐代前期即位年纪最大者是武则天。武后在显庆五年之后,开始逐渐控制李唐政权。她正式称帝建立武周则至67岁之时。在中国古代,67岁已是高龄,属于老年人,而武后这时候才称帝,肯定已经疾病缠身。武则天作为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性皇帝,她也希望享受正常皇帝的待遇,因此她称帝后开始宠幸一些面首。正因为武则天的纵欲,加剧了她身体状况的恶化。她也学习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老方法,寻求术士们的帮助。在养生方面,武则天先后寻访张果、叶法善、张文仲、韦慈藏、司马承祯等人。张果有长年术,不过武则天“遣使召之,果然佯死不赴。”叶法善为武后“数人召入禁中,尽礼问道。”张文仲、韦慈藏以医术闻名,“则天令文仲、慈藏随至宅候之。”司马承祯精于辟谷导引之术,武则天召其入京,“降手敕以赞美之。”但是对于70岁高龄的武则天而言,依靠养生延年似乎效果太慢。于是,她便寻求巫术的帮助,以求长生。在如意年间,先后召见民间传闻甚奇的“拄木僧”和婆罗门僧惠范,希望可以通过巫术得以延续生命。巫术毕竟是精神层面的帮助,不会对武则天的病情有多大实质性的帮助。无奈之下,只得尝试饵丹药,在圣历年间,“使胡超合长生药,所费巨万,三年乃成。”武则天服药之后,“以为神妙,望与彭祖同寿,改元为久视元年。”术士胡超的长生药才真正给了武则天可以延续生命的希望,也加深了她饵丹药可以长生的信念。不久后,又命张宗昌、张易之兄弟炼丹,且“饵之而验”。尽管武则天为延续生命,做了不少努力,但最后还是不能抵抗岁月的摧残,并且她的死与饵丹药之间关系密切。3.宗教因素唐代前期诸帝中真正求仙问道是出于宗教信仰的仅有唐睿宗李旦。他在继位之后,曾就治国修身询问过司马承祯,得到的答案是:无为而治,无为修身。可以说,唐睿宗相当推崇道教的治国方式,只不过限于当时的政治局势,不能实施罢了。与此同时,他利用术士帮助道教打压佛教势力,这其中有政治原因,宗教信仰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他支持叶法善“排挤佛法”。紧接着,朝野一片要求打压佛教过度发展的呼声。在信仰的支配下,唐睿宗亦曾尝试饵丹药。景云年间,唐睿宗征召善于炼丹养生的盂诜,希望可以学习“保身养性”之术。孟诜“固辞衰老”,唐睿宗服食未果,也因此并未受丹药的毒害。唐代皇帝求仙的手段唐前期皇帝求仙大都不是出于宗教信仰,以政治目的为主。自唐太宗始,统治者大都是起初不信,随着年龄的增加,为了延续政治生命,不得不寻求术士们的帮助。最开始,统治者是寻求养生之术,可是效果太慢;便又寄希望于精神层面的巫术、斋醮等术数手段;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身体每况愈下的状态,不得已饵术士们炼制的丹药。1.养生之法随着家族遗传病“风疾”的加重,太宗早在贞观初年就经常前往九成宫避暑。贞观十七年之后,唐太宗更是寻求三位善于养生、炼丹的长寿术士——孙思邈、甄权、胡隐遥,学习其养生之法。种种行为表示,唐太宗一直在术士的指导下进行养生。与此不同,唐高宗李治寻求养生方式的同时服食丹药,上文中笔者提及他在服食过程中遇到种种阻碍,他延长寿命的方法主要还是以养生为主。如调露年间,与武后曾造访术士田游巌、潘师正的住所,希望可以得到他们延年养生之术。无独有偶,武后在67岁称帝之后,与其丈夫一样也是频繁召见精于延年之术的术士们。可以说,唐朝前期的帝王求仙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养生。2.祈福之力李唐诸帝在养生未取得显著功效之后,最先想到的是寻求鬼神的庇护,而术士们又是沟通鬼神与人之间的桥梁。于是,便寻求术士所掌握的巫术、斋醮等术数,为李唐政权、自身向鬼神祈福,希望得到庇佑。术士利用巫术为李唐统治者祈福是最常见的方式,如唐高宗在得知明崇俨以巫术为人治病后,召他入京觐见,目的很明显。中宗、韦后夫妻也对巫术抱有极大的兴趣,郑普思、叶静能“皆以妖妄为上所重”,“普思妻第五氏以鬼道得幸于皇后”,及胡僧慧范亦以妖妄为韦后所重。术士们之所以为中宗、韦后所重,主要是其利用巫术可以沟通鬼神,可以为他们祈福。除了巫术,斋醮也是一种祈福的方式。斋醮是一种道教仪式,在唐前期主要以调和阴阳、消灾伏害、为帝王延祚降福等为内容。唐睿宗是道教的忠实支持者,对于这种传统的道教仪式也表现得十分积极。叶法善是被称为“冥助之力”术士,他曾被先后派往东都凌空观、道教神仙南岳夫人魏夫人两处为睿宗设坛醮祭、祈福。唐代前期统治者在追求养生无效后,转向精神寄托,以术士所掌握的巫术帮助自身祈福。3.饵药之效唐代前期三位服食丹药的帝王,无不是在养生未取得预期效果之后,转而向术士们寻求丹药,以延缓自己的生命。养生本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才会有成效的延年方式,李唐诸帝向术士求助之时就已经病入膏肓,所以养生并不能挽救或延续他们的生命。于是,术士们又宣扬炼制的丹药可以起到延缓生命,甚至是长生的功效。唐初诸帝起初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却颇见成效。这是由于丹药炼制的原材料是一些贵重金属、稀有石头,如黄金、汞、朱砂、雄黄、云母等。这原材料中又有少部分微量元素对人体有益,如健脑、安神、强身等,所以刚幵始服食的时候会觉得功效极大,便增加了持续服食可以获长生的信念。但是人体长期服食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如重金属中毒等,会影响人的思维、脾气等方面。故饵术士们的丹药弊大于利。唐前期死于服食丹药的皇帝有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两位。他们在位期间出于政治目的,或多或少的道教都有一定的发展。术士们亦明白无论是自身的荣华富贵还是道教流派的发展都离不开李唐统治者的帮助和扶持,而李唐诸帝大都在政治是有所作为,因此需要丹药来满足其继续在政坛施展手脚,两者一拍即合。术士们用道教服食丹药得以长生的理论迎合皇帝们,而后者为了延续生命往往会给予前者政治、经济利益,以确保他们可以尽心尽力地去炼制丹药。皇帝们带头服食丹药,术士、道教的地位更加是炙手可热,也使得唐朝前期服食风气更加盛行。可以说,服食丹药是李唐帝王求仙活动的最主要的方式。简而言之,唐前期帝王求仙活动的方式以养生、斋醮、服食丹药为主,至于原因大都与政治有密切关系,亦有出于身体状况、宗教信仰的考虑。术士们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处于被动状态,而李唐诸帝则处于主动。李唐诸帝积极向术士们求助,寻求可以延续生命的方法。可惜的是,最终都走向了服食丹药,以中毒而死的下场,十分令人惋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