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

我在崂山太清宫。经常有游客过来搭话,问我,你们这儿有丹卖吗?

我问他:什么丹?

他说:你们道士不都炼丹吗?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

我说:没有丹,只有矿泉水,冰糕。大热天的吃个冰糕解解暑吧!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小道童,趁着旅游旺季卖点冰糕给游人解暑,也给庙里挣点儿伙食费,还是比较实际的。

至于传说中的炼丹房,我真的没见过……

这个游客想要求购的丹,应该是指“外丹”。是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药物以制成一种人服用后可长生不死的丹药。它起源甚早,始称金丹。后为了与内丹相别,遂称外丹。

炼制外丹的人认为,丹砂可以反复变化,黄金不怕火烧,埋之永不腐朽,因此,人服用了丹砂和黄金炼成的丹药即可长生不死。烧炼外丹常用的药物有金,银,铜,铅,锡,汞,石灰,钒石,芒硝,石炭,石棉,砒霜,朱砂,雄黄,雌黄,云母,曾青,硫磺,戎盐,硝石等,此外,还有很多草木药。金丹的种类名目繁多,如九鼎丹,太清神丹,九转丹等。烧炼方法有炼(加热),煅(高温加热),养(低温加热),炙(局部加热),抽(蒸馏),飞升(升华),淋(过滤),浇(冷却),煮(加水加热)等。

炼制外丹,不仅需要很多药物,还要有炉鼎和其他工具,而且要花费很长时间。也就是说,既要有钱,又要有闲,一般人是无法炼丹的。但是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却是轻而易举之事,不需自己劳力,只要给擅长此术的道士以钱物,就可获得长生不死之丹药。故而外丹术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于唐代发展到极盛。唐代许多皇帝都热衷此道。当时许多道士如孙思邈,陈少微,金陵子,楚泽,沈知言等均是著名的炼丹家。关于炼丹方面的著述有孙思邈的《大清丹经要诀》,陈少微的《修伏灵砂妙诀》《九还金丹妙诀》,张果的《玉洞神丹砂真要诀》,梅彪的《石药尔雅》。还有许多不著撰写人姓名的炼丹著作,如《铅汞甲庚至宝集》《皇帝九鼎神丹要诀》《金石簿五九数诀》。然而,丹药的毒性很大,有人因服食丹药中毒致死,社会上对丹药的斥责之声也相当强烈。正因如此,唐末五代十国之时,外丹术始呈衰微之状,论著有《丹方鉴源》和《通玄秘术》。《丹方鉴源》对五代以前炼丹,黄白术的药物学成就进行了总结,《通玄秘术》记述了唐末炼丹术用于医疗方面的丹方。北宋时期,外丹术开始衰微,并转向其旁支——黄白术方向发展。

道教的外丹术是我国古代化学的主体,是现代化学的先驱,在医药,火药的发明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外丹术衰落之时,内丹术悄然兴起。内丹是与外丹相对的一种内修方法,源于行气,导引,胎息等术。此术以人身为炉鼎,以身体内的精气神为药物,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之于体内结丹,从而达到长生不死之目的。内丹之名,始于隋代道士苏元朗,他最早将魏伯阳《参同契》发掘出来,用以指导内丹实践。唐代的内丹著作有:刘知古《日月玄枢论》,施肩吾《养生辨疑论》,张元德《丹论诀旨心鉴》,张果《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大还丹契秘图》,陶植《还金术》,董师元《龙虎元旨》等。唐末五代内丹术的发展,实现了道教修炼由重五金八石的外丹术向重心性修炼的内丹术的大转变。

到北宋,内丹术亦向前大大发展。陈抟,张伯端是内丹学的著名代表,他们阐述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功法,成为道教内丹的至要修炼法。北宋不但专主内丹修炼的道士出现,逐渐形成了道派,而且符箓派道士也将内丹修炼与符箓结合。总之,从此以后内丹成为道教的主要修炼术和道教理论阐发的核心。

内丹有许多名词,专用术语,有的从外丹术名词转来,有的则是内丹术独有的。最重要而常涉及的是“精”,“气”,“神”和“性命双修”。所谓精气神,作为人生命的要素,早在先秦时就受到诸子的重视,道教也以爱气,尊神,重精为长寿之要。内丹学以精气神为炼丹药物,称之为“三宝”。陆西星《心印妙经注》谓:“灵明之觉之为神,充周运动之谓气,滋液润泽之谓精。以其分量而言,则神主宰制,气主作用,精主化生,各专其能。”性命本是儒学范畴,《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内丹家认为,性是指人的心性等精神方面的因素,命是指物质方面的气,元气等,所谓“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内丹诸家皆强调性命二者不可分离,即“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因而主张性命双修。

看了这么多,诸位应该知道丹到底是什么了吧!再去道观的时候,不要再找吃了能够长生不老的丹药了。找点吃了能够强身健体的养生丹药,倒是可以的!

赤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