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news/a_6508755.html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太阳病脉证并治第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这是以设问的形式来解释结胸。“病有结胸”,结胸的实质就是结于心下,而上及于胸膛。什么结呢?是水与热互结。什么是脏结呢?脏结就是脏器本身有瘀结,有邪结,也就是邪结于脏,就是脏结。在症状和脉上结胸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按之痛”指的是心下这个地方拒按,按着疼痛;“寸脉浮、关脉沉”,主要结在胸膈这个地方,尤其是心下这个部位、胃这个部位,并且涉及到胸膛,从脉象上来看寸脉独浮,寸脉主上,主阳证。结合症状,“寸脉浮”,就是人身的大气都来源于胸间,,心、肺这个地方上下阻隔,阳气不得交于下,寸脉浮,关以下沉,气不得往下走,关以下就会沉。仲景脉法中,浮脉主病位在表,在上,如果是寸脉浮呢,他就会病位在表还在上,或者是在上,如脉促是寸脉独浮。我们在学条的时候我们讲过,“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就是寸脉独浮,也就是关以上是浮的,关以下是沉的。有这个脉还要有症状特征,心下硬如石,痛得很,按之痛,拒按,为阳证。何为脏结呢?像结胸一样,有其独特的症状特征。太阳病脉证并治第条:何为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脏结与结胸差不多,也是按着疼,拒按。脏结为阴证,阳证的时候少,为什么是阴证?“时时下利”,因为阴寒就会下利。寸脉浮,也说明是胸有所结。关脉不但沉,而且小细紧,小细,就是虚。紧说明是寒,关脉也是指胃说,影响到中气了,中气虚,胃气虚,中气虚衰,所以关脉小,沉细,沉紧,这是有寒,内脏发生问题,邪结于脏。结是什么?现在来说,相当肿瘤,如肝癌呀,慢性粒粒细胞性白血病出现脾肿大,胰腺癌等,这样的病都像是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脏结大都是含有热之象,“白胎滑”,舌有苔大多都是热象,但是舌苔滑是湿,多湿多寒夹杂热,这是中气虚衰。脏结、结胸都得用攻法,但是中气虚衰,再有寒湿掺杂在里面,这种情况补又补不得、攻又攻不得,不好治了,所以说难治。太阳病脉证并治第条说脏结一般大多都是阴证,阳证的非常少。太阳病脉证并治第条: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脏结无阳证,全是阴证。不往来寒热,不发热,也没有往来寒热,就是只寒而不热的意思,“病有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不往来寒热”是偏阴证。“其人反静”,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阴证就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上条说“舌上白胎滑,难治”,就是中气虚衰,有寒又有湿,又夹杂着热,攻又攻不得,补又补不得,所以难治,“不可攻也”。有人说《伤寒论》中没有舌诊,我们看在一百二十九条、一百三十条出现舌诊了,我们学栀子豉汤证、柴胡证的时候也有舌诊,大家参考一下。其实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当中关于舌诊论述也是很多,关于脉象、脉诊的分析也是很多的,这一条是从症状和舌象上来辨证的。太阳病脉证并治第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解释了结胸所形成的病机、病因,另外又解释了与痞的不同,并且又阐述了其主要证状和其中的一个治疗方法。“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过也。”,“病发于阳”说的是《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太阳病应该用汗法了,“而反下之”,说明是误治,虚其里,热乘虚而入,陷入于里,水热互结而造成的结胸,说明太阳病是热证。有人说太阳病是寒证,太阳伤寒是伤于寒,太阳中风是伤于风,是错误的。肺、胃之气虚弱,人体的整个机能减退,精气不足,不足以把体内的热、废水、废气、废液、宿便等等排出体外而成为病邪,往外排的时候,当把邪热、废水、废气、废液排到皮下、肌腠之间的时候,人的精气往这聚,要把邪热、废水、废气、废液排出去,正邪相争,人就有症状反应,中医就应该因势利导,用发汗之法把病邪排出去,可是误下,虚其里,邪热乘虚陷入于里,水热互结,形成结胸了。“下不延迟”,成结胸都是因为表证下之太早,有表证的时候,没有形成里实的情况是不能用下法的,下之太早,水热互结,导致结胸。“病发阴而反下之”,阴证是没有下法的。病发于阴,阴证应该都是用温法,用温补的方法。“而反下之”,是误治。“因作痞也”,这个痞不是咱们讲的人参证心下痞的那个痞(虚痞),这个痞是痞块,是与结胸相对的脏结。当我们学到太阴病篇的时候,就知道“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胸下结硬”就是痞块,“痞”大概就是指的这种胸下硬结、脏结。所以阴证是不能用下法的,下法伤脏气,促成结块,没有一个阴证下之后成为心下痞的,先师仲景论述的是非常详细的。有些注家在这个地方太阳伤寒下之即作痞,这是不对的,好多伤寒病误用攻下之法成为胸结的,有很多中风证下之也会成为结胸的,也有形成痞的,所以这不是指伤寒中风说的,阴证根本没有用下法的时候,应该用温补的方法,误用下法伤及内脏了而形成脏结,本来脏结是不能治的,脏结治不了,有很多的癌症治不了的。“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过也”,就是说应该用攻下之法的时候,必然要用攻下之法,不该用攻下之法的时候,是不能用攻下法的。表证未罢,这个时候用攻下之法的,所以说下之太早。至于阴证下而为痞,阴证本身就应该无下法,没有下之说,所以没有说早与晚。阳证在表下之太早,才会成为结胸,已经陷于阳明了,陷入于里了,形成里实,胃家实该清得清,该下得下。“结胸者,颈亦强,如柔痉状”,“柔痉”是什么?学《金匮要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痉”是痉挛的痉,《金匮要略·痉湿暍脉证病治》当中有柔痉和刚痉,肌肉不和而发痉挛,到角弓反张就抽了。在表证中会有两种,一种是刚痉,一种是柔痉,以伤寒没有汗这种症型出现的时候叫刚痉,如葛根汤证;有汗的那种痉叫柔痉,如瓜蒌桂枝汤证。结胸如柔痉状,像瓜蒌桂枝汤证,有项强,但是从胸到胃都是板状硬,硬如石,拒按,按之痛,面积扩大了。水热互结所致,所以“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说明这种症状还比较轻的,不像大陷胸汤证那么重,比较缓滞,这种结胸只是颈项强,像柔痉状,按胸腹之间也痛,但是剧烈,所以就用大陷胸丸,如果剧烈就是大陷胸汤了。大陷胸丸那主要用甘遂,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大黄,大黄,芒硝是攻里的,主要还是热结于里,同时有水,大便也硬,其热如潮,蒸蒸而汗,有水就用葶苈子和杏仁去水饮,水结得很厉害,那么就要用甘遂,这个药去水相当的有力量,怕攻下太猛,甘遂末是另搁的。从制作方法上来看也是求缓,“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右四味”指的是什么?大黄,葶苈子,杏仁,芒硝。先把大黄和葶苈子捣碎,过筛,再把杏仁和芒硝放里头研,“合研如脂”,杏仁、桃仁这一类药都有油,所以说一研如脂,“和散”都放在一起,搅均匀,做成丸,“取如弹丸一枚”,“弹丸”古时候弹弓子里头的子弹,圆形的弹丸那么大,“另捣甘遂末一钱匕”,攻下的药都会伤胃气,所以用甘缓药来护胃气,“白蜜二合,搁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用白蜜来护胃气,来养胃,白蜜能缓解疼痛,缓解药力。把甘遂末和药丸都搁在一起煮,煮取一升,一次性喝下去,”温顿服之“,因为药轻了达不到作用,所以”顿服“,要注意观察,如果大便通了,把里热、水从大便都排出去了,就有效了。如果排不下去,再服一次,还要观察,直到大便通下来为止。大黄、芒硝攻下去热,大黄还有推陈出新,化瘀的作用,大黄用酒洗就是酒大黄,古代酒大黄和现在酒大黄是不一样的,现在都用酒泡,还要炒,是错误的。大黄蟅虫丸,抵当汤,大黄推陈出新。大黄,芒硝配上黄芩之类的药,能下热、除烦;大黄,芒硝配上去水的药就下水,大陷胸丸就是,配上葶苈子、杏仁、甘遂就去水。所以说结胸证不但有热、有实,而且还有水,水热互结是病因、病机。在临床中我没有见到过结胸证,我查资料,胡(胡希恕)老说他见到过,病来得很凶,但是,我在临床见到过肝癌、胰腺癌的患者,胸腹间这个地方很硬、很痛,我有一个亲戚姓杜,他父亲就是肝癌,在家疼得受不了,请我去医治,给用一次药,如果大便通泄下来,症状缓解,尿也多,就好办,给用的大黄、芒硝,甘遂,没有葶苈子,用的杏仁、桃仁,给搁点芫花,没有蜜,搁大枣,取十枣汤意思,熬得很稠,吃一次,下午四点多吃的,第二天凌晨五六点就开始就泄,泄出来的全是黑水,泄完了之后感觉松快很多,可是没有尿,没办法,结果患者不到三个月就去世了。结胸证,有几种情况是不能攻下法的。太阳病脉证并治第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结胸病应该是寸脉浮,关以下沉。脉浮,有外证,就是有表证,有表证就不可下;大是结实,结的不实才大,大者为虚,浮大而虚是不能用下法的。所以说结胸证也不能下之太早。“下之则死”,正气不足,误用攻下之法,更虚,下之则死。太阳病脉证并治第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结胸证已经很清楚了,按之如石硬,疼的不得了,拒按。不是炽热的时候,可下,等到烦躁,已经躁动不安,下之必死。现在来说不容易理解,当我们把整个结胸证都讲完就明白了,这是热到了极点影响心神,津液枯竭了,无药可医了。太阳病脉证并治第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便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这是接“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来说的。“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这说明表证还在,脉浮病在表。“动”,脉动是脉突然摇摆,左右不定,滑的还很厉害。无论是在哪一个部位都叫做脉动,数就是快了。下面进行了解释,浮则为风,脉浮在表,就是风邪;数则为热,脉数是有热;动则为痛,脉摇摆不定,跳突,这是痛;数则为虚,数主热,伤津液就虚。我们临床见到脉数的时候,不要只认为就是热,出现脉数,肯定多少都会伤津液,伤津液就会虚。临床见到虚弱的一些病症,脉不但数还细小,所以数脉又主热又主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病在表,头痛、发烧。都说阳虚自汗、阴虚盗汗,是不对的,只要有汗出,肯定有热的。根据症状和脉象脉就可以做出诊断,脉证相印,四诊一定要做全面。太阳病表证未解,仍然恶寒,虽然里头有热,一定要解表,依法当汗,这个时候辨证不清,误用下法,“动数变迟”,攻下虚其里、伤胃气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了。热陷于内了,“膈内拒痛”,我们学九十七条的时候,“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这个时候要和小柴胡汤辨别清楚,还是正与邪相争的那种疼痛,同样是结于胁下,但是主证不同,详细辨证。在“膈内”,“膈内”就是胸膈,指胃说的,胃中空虚,邪气趁着胃中空虚动于膈,在表的邪热陷入里了,趁着胃虚陷入里,而动于膈了,“心中懊恼”,烦躁、焦虑。阳气内陷,心下硬结,就是结胸证。只是热并不结胸,必须有阳气内陷,水热互结才能形成结胸的。胸腹间按着非常硬,并且拒按,很疼痛,手能感觉到的。形成结胸,又硬、又痛,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虽然热内陷了,但它里头没有水,就不会与形成结胸,水热不会结,“但头汗出”,热循着里往上攻,上冲了,只是脖子以上出汗,热不得外越,身上没有汗,“余处无汗”。脖子以下全没汗,“剂颈而还”。这个时候一定要问问小便的情况,小便不利,阳气内陷,水分都往脑袋这块聚了的,湿又不得外泄,湿与热伤于里,有湿也有热,就会发黄。小便利,湿热去了就不会发黄。所以,治湿热黄疸一定要利小便,湿热就去了。如果要是湿去了,热不去,就形成内结了,就会伤津液。结胸证是水热互结的问题,黄疸也是湿与热互结的问题,如果湿热结于上,就是结胸,如果湿热结于下,不结胸,就是黄疸。黄疸和结胸发生病机不同,我们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的时候就知道了。结胸证也是湿热的关系,湿热互结是结于胸腹间,出现大陷胸汤证,没有发黄,说明小便是通利的,小便不利才发黄疸。大陷胸汤证就得用大陷胸汤来进行治疗,大陷胸汤是一个非常猛的药,大黄,芒硝量用的还特别重,大黄用六两,芒硝用一升,甘遂一钱匕,甘遂是一个毒药,不能用多了。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芒硝不能多煮,芒硝能够去潮热,其热如潮,烘热,芒硝能软坚散结,合大黄除邪热,推陈出新;甘遂去水。“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吃这个药很快就会腹泻的,并且腹泻的相当厉害,腹泻就不能再吃了,再吃就伤津液、伤胃气了,中病即止。结胸这个病是大病,重病,必须得用大陷胸汤猛攻,见到这个病症的时候一定要抓紧治疗,错过了时机,就会伤胃气、伤津液,导致胃气衰败,成死证。太阳病脉证并治第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我们前面说了,结胸是因为有表证,有里热,下之过早,水热互结所致,轻者用大陷胸丸,重者用大陷胸汤。这一条是本身就有里水,还有热,解表的时候没有利饮,没有清热,时间长,没有用攻下之法,形成结胸。伤寒六七日,时间比较长了,病由表入里,里有水,同时,随着内传,里有热,水热互结,发生结胸。脉沉紧,脉沉说明病在里,脉紧说明里实,并且还痛,心下痛,胃这块痛。按之石硬者,拒按,并且是非常硬,按之石硬,用大陷胸汤来进行治疗。太阳病脉证并治第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十余天的时候,病已经传入里了,热结在里,有“往来寒热者”,说明是少阳阳明并病或合病,是大柴胡汤证,在临床当中多见,很多人感冒之后,迁延不愈,有少阳证的症状,咽干、口渴、头晕、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还有阳明病的症状,烦痛,大便硬,并且还有蒸蒸而汗,说明是少阳阳明并病或合病,是用大柴胡汤来治疗。与大柴胡汤,而没有说大柴胡汤主之,如果是小柴胡加芒硝汤证,或小柴胡加大黄汤证,或小柴胡加石膏汤证呢?要根据症状反映来治病。“但结胸,无大热者”,结胸是热结于里,外边没有往来寒热的这种情况。无大热实际有两种情况,一是外无大热,没有表证,没有往来寒热。太阳在阳明之外,也在少阳之外,少阳在阳明之外,我们要知道病位关系,没有表证这种热,也没有半表半里的这种热。第二就是整个结于里,外不象大热,但是并不是不热。“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热在外没有显现,胸胁有水结在这个地方,气不旁达,脑袋就微微出汗,热在里面往上冲,水热也是互结在胸胁这个地方了,结胸证必然也得用大陷胸汤来治疗。注家说一百三十五是热结胸,这一条说的是水结胸,实际是错误的,上下条文要互相结合来看,结胸没有不热实的,不热实怎么能用大黄、芒硝、甘遂这一类的药呢?一百三十六条特别提出来有水,实际是告诉我们结胸就是水热互结。这里告诉我们大柴胡汤证和大陷胸汤证要鉴别,大柴胡汤方当中,”大柴胡汤半夏芩,芍药安脾经、大黄共枳实,一解一通行“,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大便硬不通。而胸胁苦满和结胸是不同的,柴胡证的胸胁苦满是两胁,特别清楚,结胸证是中间,心下硬满如石,是指胸胁到腹部,从上到下全是硬,手不可近,按之如石。而柴胡证手可近,所以就是要注重于鉴别。太阳病脉证并治第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这里就非常清楚了,本是太阳病表证,应该适当的发汗病解,结果重(chong)发汗,也可以说重(zhong)发汗,实际重(chong)发汗也是重(zhong)发汗,都是伤津液,这就是治错了。太阳病重发汗伤津液,病常不解,太阳病应该微微似汗出,不能大发汗,不能大汗流离,”若如水流离,病必不除“,病必不解。或者本是桂枝证,麻黄汤不行,或者本是麻黄汤,用大青龙汤也不行。这个误发汗之后,反而还用攻下之法,是错上加错。不大便五六日,原因是重发汗,复下之,伤津液了,使邪热内陷,亡津液邪热内陷,胃中的水分被夺,不大便。胃中的水分被夺,津液虚,舌上燥而渴。热陷入阳明,应该发烧,”日晡所小有潮热“,这种潮热就是其热如潮,蒸蒸而汗。结胸证,水热结在胸胁,不会大热的,是发潮热,有一个特殊的症状值得注意了,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实的相当重,唯独在结胸证还有这种小潮热,要用大陷胸汤来治疗。今天学习的是大陷胸汤证,都是因为太阳病治不得法,热陷于里,形成的水热互结导致的。只有热没有水,不会形成结胸,只有水没有热,也不会形成结胸。水热互结于上,形成结胸,根据症状的轻重不同,轻者用大陷胸丸,重者用大陷胸汤进行治疗。我们要知道,见到大陷胸汤证的时候,辨证清楚了要及时治疗,不能延误,不能错过治疗的时机,如果错过了治疗的时机,多是死证。我们要知道大柴胡汤证和大陷胸汤证的鉴别。今天就和大家学习到这里。

不能旅行,就来治眼睛,治疗近视寒假进行时,来吧!让你的眼睛明又亮,摘掉近视镜。

联系人:王老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