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边区军、公、民每年共需大布约三十一万匹(军、公约需四万一五万匹),仅靠公营工业远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民营主要是农村手纺织业。一九四二年,边区政府提出了巩固现有公营工厂、发展农村手纺织业的方针。
一九四三年起,农村手纺织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一九四三年,全区共生产大布匹,其中民产就有多匹,占一半以上。一九四四年,全区产布约匹,一九四五年,估计全区约产匹(一九四四、四五两年民产布量都约占全区棉布总产量一半以上),边区做到自给所需棉布的三分之一以上(约38.9%)。
当然,这对我们31万匹大布全部自给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对过去不产寸布的陕北陇东地区来说,已算是一个奇迹了。在边区棉布产量问题上,我们必须联系到几个问题来观察:边区要求的棉布自给是自种、自纺、自织的全部自给,此其一;边区棉纺织业在工具、设备和已组织起来的劳动力两方面,是完全能够年产大布31万匹的,问题在于原料——棉花一时供应不上,此其二。边区大力扩展植棉,年计划植棉35万亩。但年、两年均因严重旱灾,棉花减产,而计划植棉亩数也未能完成;不然,实产31万匹大布的自给计划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边区毛纺织业与棉纺织业在经营上是不能严格区分的,很多棉纺织厂即兼营毛纺织业。如新塞工厂除拥有织布机三十五台生产大布外,也生产毛织品,一九四三年产条毯六千条、毡鞋八千双、毡帽三万顶,此外还有地毯、绒毯等产品。
边区还创建有丝织厂,主要是一九四O年设于瓦窑堡的交通丝织厂,使用拉梭织绸机,一九四五年每机平均日产纺绸四丈一尺,较开建时工效提高三倍。
纺织业在发展过程中还解决了染色的问题。旧中国颜料主要靠国外进口,在日、蒋封锁下,颜料几乎完全绝迹。在“自力更生”的号召下,边区用自制的各色植物染料代替外来颜料。不但色泽好,而且大大节约染色成本,如染毛毯一床,用外来颜料须花十~二十元,用自制的黑格兰根染料仅花一元五角左右。边区也开始种兰,一九四四年共种兰一千三百亩。
(一)造纸和印刷业
一九三八年建立第一家纸厂-振华纸厂,一九四一年,延长、延川、子长、志丹等县都设有纸厂。各地纸厂根据就地取材的原则,把废纸、废麻、废绳、破布、麦秆、棉秆、桑皮、马兰草、蒲草、稻草等统统利用起来作为各地造纸的原料。在动力方面,一般纸厂原用马拉槽碾和小水碾作碾桨设备。后来振华纸厂开始搞动力机械化,制成一部顶二十多匹马力的水力碾桨机,相当于八个马拉槽碾或水碾。边区军、公、民年需纸约两万令(千张对开合一令),一九四四年,公、私营产量共一万五千令,公营产量估计在一半以上。一九四五年,由于设备的改进,估计产量近两万令,接近自给。
印刷厂主要有中央印刷厂、八路军印刷所等数家。党中央到陕北后,在随军带来的极少数轻型印刷机的基础上开始从外地引进机器、材料并延揽工人,建立中央印刷厂。中印厂也自制印刷机的零件,该厂有一架小型印刷机的滚筒,就是用敌机丢下的炸弹废料做成的。中印厂一九四二年每月约排万~万字,一九四三年十二月提高到约万字,劳动生产率是很高的。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印刷厂,每月也不过排60万字。印刷业的发展对推动边区宣传、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化学工业
1。制药:主要有一九三九年投产的八路军制药厂。该厂一开始就中西药制造同时并举,这是革命根据地制药厂的特点之一。药厂的技师们是远道来边区参加革命的。药厂医院医院的需要。在就地取材的原则下,大量生产针药、中西药片、脱脂棉花等,仅在西药方面就能生产包括葡萄糖等约七十种药物。新华化学厂更于一九四一年春试制成功医药所用的小苏打(抗战前主要靠德国进口,国内仅永利制硷厂能生产),纯度达97%,能与德国产品相比,这是一个巨大成就。医院伤病员的愈治情况也反映出边区医药工业的巨大成绩。
2。肥皂和化工原料:这方面产品种类甚多,除各类肥皂外,还有墨水、牙粉、精盐、酒精、蒸馏水、芒硝、甘油等十余种。此外,还能用当地原材料制造凡士林、硫酸、盐酸、硝酸等。一九四三年边区生产肥皂四十八万条,一九四四年又有增加,做到自给有余。
特别要指出的是紫芳沟化工厂氯酸钾的试制成功,这是边区工业的一项重大创造,解决了军火工业和火柴制造重要原料的自给。
煤焦油是制造烈性炸药、贵重染料、高效杀菌剂等的重要原料。年5月后,煤焦油分馏成功,大大提高边区军火工业和医药工业的生产质量。
(三)制革业
边区畜皮资源丰富,为制革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有兴华制革厂,一九三八年设立,一九四二年有工人一百六十名。制革的主要材料以往全靠国外进口的兰矾、栲胶等物。边区被封锁后,这些材料很难找到。兴华制革厂技术人员在依靠工人和当地农民的前提下,历时三月,跑遍山野,终于发现利用陕北盛产的青冈栎树皮、橡蔓、山茶树皮、沙柳树皮和五倍子等加以制炼,即成为优质的制革鞣料-丹宁。制革工业的发展直接满足了军需工业的需要,而且还增加了出口物资的数量(边区出口物资主要是食盐、皮毛以及其他土产品)。
(四)陶瓷、玻璃工业
一九四三年以来,边区的陶瓷、玻璃业基本上为化学工业服务。边区新式的陶瓷厂,主要生产耐火、耐温、耐酸器材,医药卫生器材,电业器材;虽然也生产生活资料,但不是主要的。如果没有这些产品,则炼胶、制磷、制药、炼铁等就无法进行,医疗卫生工作亦无法开展。一九四四年,据不完全统计,陶瓷产品约二百多种。玻璃厂筹建于一九四0年,工人和技术人员历尽辛劳,终于解决了原料问题,试制玻璃成功。
一九四四年,玻璃产品共达十五六种,主要产品有针药管、玻璃瓶、烧瓶、漏斗、比重表、玻璃棒等,仅针药管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年就产有十几万支,痘苗管3万~5万支。陶瓷、玻璃业的成就,为化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火柴业
一九四三年,从敌后引进了一个新式火柴厂的成套设备,乃建立火柴厂。大部分原料如杨木、桦木、柳木、磷、胶、蜡片、玻璃粉等都是自己解决。一九四五年一月氯酸钾试制成功,原料全部自给,产量增加,质量提高。这厂人称丰足火柴厂。由于设备新、原料足、劳动生产率高,故能使边区火柴达到自给,且有盈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