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据专家考证,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的别称多达二十来个,主要的有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浴兰节、龙舟节等。节日风俗则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祈福纳祥主要有划龙舟与祭龙,压邪攘灾主要有挂艾草、浸龙舟水、洗草药水、拴五色彩线等。相传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因为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于五月初五这天写下绝命诗《怀沙》以后,抱石沉于汨罗江中。当地百姓怕饿着屈原,于是将米用棕叶包好煮熟投于江中,又怕鱼儿吃屈原,就驾舟驱赶鱼儿,保护屈原尸身,于是后世便有了端午源自纪念屈原的说法。不管端午节起源于什么,纪念屈原已成了端午节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到了,潇飒在此祝大家节日快乐,端午安康。下面请大家欣赏几首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浣溪沙·端午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这是苏轼在端午节送给自己侍妾王朝云的一首词。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因此穿的是绿色细绢——“碧纨”,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一个“透”字,将半明半暗的女性肌肤朦胧美衬托出来了,令人遐想。“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的目的不是要考证端午节的起源,而是借这首绝句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这首《和端午》诗先从端午竞渡写起,由竞渡引出对屈原的深切悲悼之情。秦国攻破楚都郢后,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楚国百姓为祭奠屈原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首句是说,千百年来人们龙舟竞渡,为屈原悲悼,可是“忠魂一去讵能还”,无论如何,屈原的忠烈之魂是回不来了,此二句含有无限的悲哀与无奈。后两句突然一转,感慨屈原虽然“国亡身殒”,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想要了解更多节日节气诗词赏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213.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