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龙舟和吃粽子,还有更多文/

成长新视点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来历传说多样,习俗更多多彩。最深入人心的来历,是与屈原有关的故事;流传最广泛的习俗,主要是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和挂艾草(菖蒲)。一、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也叫浴兰节,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为“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诗人节”等。它的来历,究竟是什么,自古以来有多个传说。1.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行至洞庭湖,不见屈原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大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后来,世人为了寄托哀思,缅怀屈原,便荡舟江河之上,逐渐发展成为了龙舟竞赛。唐代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2.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3.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理由是:一是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是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而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是至今流传“五彩丝系臂”的风俗,带有“以像龙子”纹身习俗的遗迹。   4.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消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从先秦以后,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为此喝雄黄酒,挂艾草,也就可以理解。5.夏至说。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理由:一是《荆楚岁时记》中未说五月初五吃粽子的风俗,却写在了夏至节中。隋代杜台卿所作《玉烛宝典》,把竞渡划为夏至节的娱乐活动,可见与屈原无关。二是端午节风俗中的“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活动,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是《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应是夏至节。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故事,影响广泛,已深入人心。因此,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赞美、弘扬和传承,更符合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更具有文化意义。二、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从古至今,在各民族中有很多种形式,一个比一个精彩,皆体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以划龙舟以纪念他。同时,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屈原的身体。龙舟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中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一直有端午节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划龙船时,还有与之匹配助兴的龙船歌,词曲为当地民歌与号子融合而成,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而广东韶关市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一直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划龙舟,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表现形式,也早已流传至世界各地。“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2.吃粽子,是端午节的又一大习俗。粽子又称角黍和筒粽,是端午节必吃的一种食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3.喝雄黄酒,也是一大习俗,有祛除邪祟病魔的意思。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民间会在此日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入白酒,也有单独用雄黄浸酒的,故名“雄黄酒”。在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容易萌发。古人认为,人吃五谷杂粮生百病,多是因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导致。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人们发现喝雄黄酒能够驱邪解毒,为此端午节喝雄黄酒盛行开来。4.挂艾草或菖蒲,是端午节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到来时,气温上升,是疾病的高发期。这时,人们会利用艾草或菖蒲的特殊香味和功能,在家门口挂几株,以用来驱病、防蚊。除了以其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有的还会制成各种形状佩戴和悬挂,来达到目的。5.佩香囊,有驱瘟之意,多为儿童们衣服上的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等香料,外包以丝布,再用五色丝线编成各种形状,结成一串,清香四溢,玲珑可爱,深得孩子们的喜欢。6.画额,是用雄黄酒在小孩子们额头上画“王”字,目的是驱赶毒虫。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也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7.相亲,少数地方的习俗,是在划龙舟的活动里,小伙子看上姑娘时,就去送香囊,或者去女朋友家定亲,并带上二刀肉和两坛白酒。端午节,在全国各地还有躲端午、佩长命缕、避五毒、采药、佩豆娘、端午雨、跳钟馗、斗草、打马球和游天坛等民间习俗。每一个习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和传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