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包头日报
《端阳景图》清代,余穉绘,绢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既然以“端阳景图”为名,画家便将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端午时节有代表性的动植物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
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端午节这天,人们多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并饮菖蒲酒,以驱邪避毒。
蜀葵多为红色,于端午节前后开花,故又得名“端午花”。蜀葵的花和叶,具有解毒散结的功效,外用可以治痈肿疮疡。所以,蜀葵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除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外,还在家中的瓶中插蜀葵。
在古代,蟾蜍和蜈蚣、蛇、蝎、蜥蜴共属“五毒”。五月捉取蟾蜍的习俗,文献上所见甚早。《淮南子》云:“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鼓造”即蟾蜍。因为古有蟾蜍可以“辟兵”的说法,所以到了五月望日(十五日)大家都去捉,以至于蟾蜍面临“寿尽”的命运。后世人们捉蟾蜍的时间则改为五月初五端午节,目的则是为了祛病解毒。清代《吴趋风土录》记载:“端午日,药市收癞虾模,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五月)五日,医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虾蟆,取蟾酥也。”可见五月端午捉蟾蜍的习俗不仅流行于民间,连皇家也不例外。据说蟾酥可用来解毒,治疮瘤疙瘩。现在我国南方和北方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画中上方还绘制了两只豆娘。豆娘是用丝绢等材料做成仙、佛、虫、鱼、百兽之形或八宝群花之类,固定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支架上的头饰。据记载,江淮一带的妇女在端午节这天要在发髻插上豆娘头饰,以起到驱邪辟疫之作用。
《午瑞图》轴,清代,郎世宁绘,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早期之作,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应作于雍正十年(年),属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
《端午图》清代,任颐绘,现藏广东省博物馆。
以直立的艾草、菖蒲、蜀葵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地面上摆放的枇杷、蒜头为辅。图中物象,皆与端午习俗有关。“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枇杷是端午节前后的时令水果。在江南一带,过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而且还要吃枇杷。大蒜自古就是天然杀菌剂,有“天然抗生素”之称。在湖南、河南、浙江等地区,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作为端午节早餐食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