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王言予往常端午在农忙时,麦穗卷浪,布谷声声。今年闰四月,进入端午已是梅雨之中。老家过端午没有赛龙舟、喝雄黄酒一类古书上的传统,但是包粽子却不知道从什么朝代传承下来,家家户户都要遵守。大人手头农活再忙,也得停下来包粽子。乡村日子简朴而平淡,世道的清平美好就飘散在粽子的清香中。我们离江边不远。奶奶要包粽子了,总是提前带我到江边去采摘芦苇。小孩子贪玩,总是乐得去水边,寻找着可以着脚的滩涂,一片片折下芦苇叶子。印象最深的一次,江潮涨水,脚下瞬间漫过一小截,慌张之间我往岸上跑,还摔了一跤。奶奶笑问:下次还跟我来吗?奶奶把采来的芦苇,一把把扎好,挂在屋檐下的竹竿上风干。走过邻居门前,皆是如此,现在想想,真是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近端午,奶奶便开始做裹粽子的准备工作。奶奶把晾起来的芦苇拿下来,烧一锅开水,放入芦苇。几铲子下去,蜷缩的粽叶都舒舒服服地伸展开来,先前有点发黄的芦苇又变成碧绿色啦。从前包粽子都比较朴素,糯米里最多加一颗红枣或几粒红豆。奶奶拿起粽叶卷出一个小漏斗样式,抓起一把糯米放进去,压紧、按平,再把口子封住,几次缠绕,再用绳捆好,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算大功告成了。乡村包粽子场面颇为热闹。邻居妇女喜欢扎堆,端着装有粽子的木盆凑到一起。你看看,张家媳妇心灵手巧,手口并用,李家奶奶巧手间粽子腾转翻飞,仿佛小小粽子也能比出个高下。也有小屁孩跟在身后,玩闹声、训斥声、唠嗑声,日子温馨快乐。我始终没学会。大致模样也包得像,可最后需要捏角就是捏不出来。别看这不起眼的角,不仅仅关乎粽子的好看与否,更重要的包得结实的粽子,里面的糯米不会散。可见,我在手工方面实在缺乏天赋。为了将功赎罪,添柴烧火这种不需技术的活儿就被我承包了。奶奶把包好的粽子一层层码在大铁锅里,加满水。我点着柴火,听着锅里水咕噜咕噜的响声,闻着粽子的香味,不知不觉口水就流下来了。又想起毕业乍到南京时,寄宿花园路王叔家里。王叔是四川宜宾人,烧得一手好川菜。印象最深的,一是他的招牌菜:宜宾白肉;另一个是他包的四川粽子竟然有四个角,这,让我颇觉新奇。他乡生活多年,粽子还是旧模样。手绘:王言予撰文:杨铖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