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乾元元年,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端午临近之际,唐肃宗为了显示对大臣的优宠,赐下了夏天穿的衣服。杜甫也得到了这件夏衣,内心非常喜悦,于是写了首《端午日赐衣》的诗: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当时正处安史之乱,杜甫千里奔波、历经艰辛,前来投效朝廷。作为一个从八品的小官,此时皇帝显示恩宠,让他非常高兴。
在唐代,人们已经普遍认定端午来自于纪念屈原了。
唐代一个颇有诗名的僧人,叫文秀,就写了一首端午诗,讲述了这种认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词比较直白,近乎打油诗的水平,也不知文秀作为一个“出世”的僧人,写的诗为何如此“入世”,为屈原之类的耿介之臣鸣冤叫屈。诗中透露出了在唐代,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已是普遍的认识了。
古代有哪些端午习俗呢?咱们从古人写的诗词中探寻一下。
艾符、蒲酒唐代诗人殷尧藩写了三十多首《忆江南》的组诗,其中就有与端午有关的诗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这首诗中写了两种端午习俗。
一种是艾符。端午有在门户里悬挂艾蒿,并且贴上符箓用来驱邪的习俗。端午是入夏的第一个节日,气候炎热,疾病多发。艾草有特殊的香味,可以驱蚊,因此人们往往会在门户上悬挂艾草。可见习俗的来源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跟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诗中提到的另一种习俗是蒲酒。蒲酒即菖蒲酒。菖蒲生在水边,叶子形状像剑,用于泡酒,可使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古代人们认为菖蒲有辟邪的作用,因此用菖蒲泡了酒,在墙壁门窗等各处泼洒,可以避毒虫、驱妖邪。除了蒲酒,还有雄黄酒、朱砂酒,端午都有饮用的习惯,用于驱虫辟邪。
蜜饯粽古代喜欢将各种果干放进粽子里,称为“蜜饯粽”。苏轼的一首诗里就记载一种“杨梅粽”。
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吴包万里来。
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
诗中说的是苏轼在品尝蜀地特产的粽子时,拆开粽子可以见到里面包裹的杨梅。虽然苏轼没有写出这种杨梅粽是怎样的口感,但酸酸甜甜估计少不了的。
宋代古籍记载,包入粽子的馅料,除常见的枣、糖,例如松栗、姜桂、胡桃、杨梅等都可以放进去,这就让粽子的口味五花八门,让当时的人们大饱口福。现在南北粽子的咸甜之争,对比古代,口味可就有点贫瘠了。
躲端午宋代有躲端午的习俗,说的是新婚或已经嫁人的女子回家过端午。陆游的《丰岁》诗中就记载了这一习俗。
丰岁欢声动四邻,深秋景气粲如春。
羊腔酒担争迎妇,鼍鼓龙船共赛神。
旧时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诸事都需要规避,因此民间有接女子回家躲端午的习俗。为了迎接女子回家,娘家会备好美味的羊腔,即将羊去掉头、四肢和内脏后,用特制的香料进行炖煮的佳肴。同时还会挑着酒坛,前去迎接归家的女子。
赛龙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据说赛龙舟起源于古代祭祀河神的活动,用于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后来与纪念屈原合流,因此有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之说。
浴兰汤端午时,民间还有用草药或者香草洗澡的风俗。这种习俗在先秦之时就存在了。屈原在《九歌》中就有“浴兰汤兮会沐芳”的诗句,浴兰汤就是用草药洗澡或者洗手。
宋代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也提到浴兰汤: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是苏轼为侍妾朝云写的,他与朝云约定,明天端午的时候一起沐浴兰汤,驱邪避凶。在词的结尾,苏轼还表达了与朝云携手千年、不离不弃的愿望。
从中可见,浴兰汤这种习俗一直到宋代都有保留。民间认为,端午时草药药性最强,用草药洗澡可较好地发挥药性。浴兰汤不同时期用的草药不同,常用的是菖蒲、艾等香草。端午时“浴兰汤”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作为千年的习俗,历朝历代都有诗词进行描述。我们在端午吃着粽子,在粽子的香味中品尝诗词,从中找寻一些不被历史忘却的文化记忆,未尝不是过端午的最佳方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