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虽然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但是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当年差点被韩国抢先,因此,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等非遗项目,我们要积极申报文化遗产,加强保护。端午节起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毋庸置疑,有多年的历史,为每年农历5月初5,故称为端阳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有赛龙舟与吃粽子等活动,是古代中国长江流域的南方地区举行龙图腾祭祀的节日。相传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的榜样,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传统民俗活动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传说众多,全国各地也有所不同,但是吃粽子、赛龙舟是各地共同的文化习俗。中国地域广阔,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也有所不同,主要的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喝雄黄酒、悬挂菖蒲、插艾草、五彩缕等。总之,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端午节这天与祛病防疫活动联系紧密。传承与发展春秋战国起源时期,人们把5月初5视为恶月恶日;秦、两汉时代,全国统一,南北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风俗主要是避恶;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习俗演变为辟兵缯,也称为长命缕。隋唐时期,恰逢国家盛世,端午节风俗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宋代以后,端午节风俗又有了新变化,主要是辟邪讲究贴天师符。明清时期,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端午又称女儿节,已出嫁女儿也可回家团聚。现在,端午节基本传承古代的风俗习惯。由于受到汉文化圈影响,东南亚各国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比如我们邻居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都有这个节日。国外的端午习俗与我们略有差异,但是文化同源习俗接近,同时还有海外华人、华侨也在当地过端午节。近代考古研究据近代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以及专家推断:端午赛龙舟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存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有一个龙图腾的部族,史称古越族,有断发文身的习俗,自称是龙的传人,图腾舟也就演变成了龙舟,此后形成为各地的传统风俗。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龙祖的节日。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赛龙舟,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这便是赛龙舟习俗的由来。对于传统民俗节日的由来,说法不一,但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淀与文化传承,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发扬与继承。您对端午节有什么看法?您觉得哪些重要节日需要申遗保护?请留言讨论!喜欢的朋友,请收藏、转发、分享、点赞、评论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