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相传,端午节起源于远古的祭龙活动,到战国时又和纪念诗人屈原联系起来,人们每年五月五日包粽子、划龙船,纪念自沉汨罗江的屈原。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一首流传于民间甚广的民谣。早在春秋时期,当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西周《风土记》书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晋代,端午吃子成为全国性风俗。

端午除了吃粽子之外,还有吃“五红”的习俗,寓意驱邪避暑,安稳度夏,你知道是哪“五红”吗?“五红”其实是五种菜,各地不太一样,大家会因地制宜选择易获得食物来源,寻找五种煮熟后呈红色的食品。在我们当地常见的五红有:雄黄酒、河虾、黄鳝、鸭蛋、苋菜。

1红:雄黄酒

饮雄黄酒的习俗,以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云“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小毒。一般饮用雄黄酒,只在白酒里加入微量的雄黄,不纯饮。到了现代,有研究表明,饮用雄黄酒掌握不好量有害,人们更多是用于外用。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作用,在古代人们用雄黄泡酒,袪毒解痒。人们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驱虫、清洁环境。关于雄黄酒驱虫,在我记忆中许仙与白娘子过端午,白娘子因误食雄黄酒后现身成蛇(长虫)那段堪称经典。

2红:河虾

端午节河虾大量上市,长得肥美,价格也比平时便宜,不管怎么烹饪味道极其鲜香。煮熟的虾,外壳通体红色,在老传统的认知里,吃红色食物可以辟邪消灾、迎接吉祥安康的寓意。时间久了,便有了端午节吃虾的习俗。

关于河虾的吃法,不用我多说,大家对韭菜炒河虾这道菜并不陌生,可以说是烹饪河虾的极其经典做法。

3红:黄鳝

有人好奇,一年四季都有黄鳝,为什么端午吃?其实现在多是养殖,在以前,黄鳝一般只在端午节吃到。冬藏一季,又过一春,天气转暖,黄鳝觅食丰富,到了端午节野生黄鳝长得体形肥美,黄鳝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俗话说:“端午黄鳝赛人参”,因此,端午吃黄鳝再合适不过了。

端午节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在端午节吃黄鳝,通过天气和饮食,给家人补充和提升精力,让家人能整年身体安康。黄鳝的做法也多样,给老人和小孩子吃,适合煮黄鳝粥,害怕上火也可以蒸着吃,喜欢吃香口的可以爆炒鳝段。所以端午节给家人吃黄鳝,身体好了安稳度夏。另外,现在多是人工养殖,想要口感好的,买适中大小即可,不可贪大,烹饪前把表皮黏液弄干净,减少泥腥味。

4红:鸭蛋

五月天气潮湿而炎热,素有“毒月”、“恶月”之说,古人认为五月初五是毒月之首。细菌活跃,容易引发疾病,人们会吃一些“袪毒”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如吃蛋。咸鸭蛋其形如心,民间认为吃蛋生心,以形补形,他们认为吃咸鸭蛋可以保护心脏。吃咸鸭蛋以图吉利,祈求身体健康不生病,实则是为改善生活。

咸鸭蛋具有清肺火、滋阴、清肝火等作用,所以在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端午节这天,有些地方,会用艾叶、橙子叶、黄豆、枇杷叶、益母草等10多种叶子混合成“草头汤”,煮鲜鸡蛋和咸鸭蛋,给家人吃蛋,草头汤洗手漱脸等。

民间俗语:“要吃咸粽,才把寒意送”,起初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把粽子和咸蛋黄放一起,原来两者结合在一起,不仅美味,同时还有驱五毒避病邪的寓意。鸭蛋经过腌制成咸鸭蛋后,流油的蛋黄对人的眼晴有一定保护作用。

5红:红苋菜

夏季盛产苋菜,红苋菜作为时令菜通常在端午前后较为常见。在炎热的五月,人体受湿邪入侵时,易出现浑身倦怠、食欲不振等情况,这个时候吃红苋菜,可以除湿。另外,古人认为,红苋菜可以很好地润肠通便,排除体内毒素,趋吉避凶,祈求健康。

红苋菜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钙含量丰富,在民间红苋菜有“补血菜”之称。此外,端午节吃红苋菜,有红红火火、逢凶化吉的寓意。苋菜较耐热、耐旱,别名“旱菜”,暗含的寓意,希望如红苋菜般生命力顽强之意和对健康有利。

结语:

今日端午,除了吃粽子别忘吃传统5红,尊重传统习俗,驱邪避暑,安稳度夏。都是大家平时易获得的时令菜,在享受美食同时,还对身体健康有利,还有美好的寓意。用简单的食材,对抗接下来的炎热苦夏,希望大家别忘了吃“雄黄酒、河虾、黄鳝、鸭蛋、红苋菜”5红,越来越好。我是初一小厨,感谢大家阅读我的文章,欢迎点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