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屈原抱石走向汨罗江那一天起,这一天便被人记住,并做了屈子永恒的纪念日。端午节,或者也可以叫做端五节、端阳节,也可以干脆叫做午日、五日,不管叫什么,也不管这一日原来真正的起源是什么,反正现在已经被屈子的爱国精神和诗歌境界占领了。端午成了节日,自然就少不了要像个节日的样子,总要有些自己的习俗和活动。到端午之时,夏意更深,暑气逐渐开始笼罩人间。消暑、避暑也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须。那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位大宰相的两首有关端午的宋词,看看端午的习俗,同时也学习一下他最佳的消暑方式。这个宰相是谁,我们先卖个关子,欣赏了词作再说。花心动·端午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花心动”这个词牌,看一眼也会吸引住不少人,而这首词牌的本意也确实就是咏少女春心萌动的。不过这首词可不是,他写的是端午的所见所思所感。端午时节,夏意渐深,槐荫浓浓,连原来爽嫩的竹笋也不能再吃,已经长做竹竿了,而如火般盛开的石榴花则开得正好,正堪攀摘。这几句还只是描写端午时节的景物。接下来宰相大人就给我们介绍端午的风俗和活动了。其实这些活动,到现在变化也不是太大,我们也比较熟悉。“菖歜碎琼,角黍堆金”是写节日食品。菖歜是用菖蒲根切制成的腌制品,角黍就是我们都熟悉并喜欢吃的粽子。不仅有吃的,还有喝的,端午还得饮酒,最好还是雄黄酒。除了这些,端午的习俗就是,“玉腕、彩丝双结”,当日人们会在胳膊缠上五彩丝线,祈求健康。另外这一天最盛大、最热闹的活动就是龙舟竞渡了,不等到夺锦标结束,人们都不愿提前散去。这首词的上阙,主要就是描写了宋朝时端午的风俗活动,看来和今天差别也不太大。下阕主要就是宰相大人对龙舟赛胜负的感悟,这感悟里有他自己人生的体会。什么胜负,什么悲欢,终究是一场梦,归于消歇。他现在悟透了,人生“本无生灭”。看来他还是用掉进了佛理中去。这位宰相大人还有一首写端午的词,还专门告诉了我们消暑的最佳办法。那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可以学的成吗?卜算子·端午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这首词的上阙写得也是端午的习俗。玉搔头指的是玉簪,符箓是道教词汇,是一种法术,估计合起来估计就是说,玉簪有过什么驱邪的活动了。而艾虎是人们用艾草编剪成虎状,插在鬓上,用以辟邪。除了驱邪当然还有饮酒,这也是端午需要的。下阕写,到了端午时节已经很热,所以要在“角簟碧纱厨”中休息了。角簟就是以竹或藤做的席子,碧纱橱可以防蚊,去暑,李清照也曾写过“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除了这些,扇子也是祛暑消热的好法宝。但写了这么多,这些还都不是消暑的最大利器,那又是什么呢?当然就是人的心了,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古代,这个估计是最佳利器了。词人也说,心地凉,自然不怕太阳的火焰,不怕人间的炎凉。就是不知道,现在人还认可不认可这种办法了。端午的习俗也学习了,最佳的消暑办法,也该说一下作者了。这个宰相大人名曰史浩,南宋政治家、词人,以提醒宋高宗立后来的孝宗为太子而知名,曾官至参知政事,所以说他是宰相。他活到八十九岁,封会稽郡王。后来他又被追封越王,并配享孝宗庙庭,成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能到如此,在文人中也算很牛的存在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461.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