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写道: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又是一年端午节,绿荫遍野,风暖昼长,横塘新荷,花丛蝶忙。
记得小的时候,每年的端午节这天必得要早起,趁着露水未散尽,去山里和田间,采摘最新鲜的端阳草,还必须在端午这天的12点以前采摘完毕,不能早一天,也不能晚一个时辰,否则端阳草就会失了药效。
农村的人们都知道,端午这天,是草木药性一年里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
采回来的端阳草,洗干净,晾晒好,有的留着泡澡、泡脚用,有的则制成了上等的凉茶,等到酷暑来临时,煮上一壶凉茶,清热、降火、解毒,村里人家家都认这个。
等着把端阳草采回来,父亲领着我们兑好了一大碗雄黄酒,不是要喝,而是把酒洒在了房前屋后,这样做是为了避蛇,有了雄黄酒的味道,蛇虫就不敢靠近屋舍,对于怕蛇的我们,洒了雄黄酒,心里一块石头便落地了。
母亲已经在家泡好了糯米,洗净了粽叶,调好了各种馅料,母亲带着我们一起包粽子,父亲则搬桌取凳,把艾蒿和香草之类的挂在门边和廊下。
母亲包粽子的手艺好,包的粽子小巧精致,圆鼓鼓的,却角角分明,村子里很多小媳妇都来学手艺。
起初,粽子陷是单一的,只有绿豆和大枣两种,甚至豆不多,只能包纯米,里面加点红糖。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粽子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八宝的、蜜饯的、豆沙的,甚至于蛋黄、烧肉、排骨,琳琅满目。
煮粽子也是个技术活,大火烧开、中火煮、关火闷,孩子们都等不及了,一直嚷嚷着要尝一个,母亲才缓缓掀开锅盖,我们吸着鼻子,热腾腾的雾气里,满屋飘香。
孩子们一边吃着粽子,一边念着童谣: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艾蒿插在门楣上,野田一片麦儿黄,家家户户过端阳。”
香气盈盈,香味袅袅,香意沉沉。
很多年过去了,这些传统佳节还在继续着,人们也期盼,但更多的是盼着过节有个休息放松的假期,而不是节日里的那份隆重和仪式。
这两年由于疫情的关系,也没有在家过端午节,超市里买来的粽子总也不及妈妈亲手包的好吃。
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也只能在电话里问候一下亲人,祈愿大家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一缕香浸染着一个节日的灵魂,让端午积淀着文化的厚重,诗意的浪漫,浓浓的,有故乡味道。
有人告诉我,端午是不能祝快乐的,要祝福,就祝福安康。
农历五月初五,在古时候,先民在端午这天举办一些喜庆的活动,特别是与龙相应的活动元素,如龙图腾祭、赛龙舟这类活动,或是借此吉日做一些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的活动。
中国的老百姓们,千百年来,所有的活动,所有的祈福,愿望都是一样的: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尤其是疫情这几年,我们虽然深受其苦,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
愿端午安康,愿人间无恙。
(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