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
石,本质是土,但是比土坚硬的多。这是土的凝固状态。虽然还有土,但是已经是金了。《说文解字》:山石也。象形字。
山骨也。山體曰石。艮爲山,爲小石。
土精爲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
石,隂中之陽,陽中之隂,隂精補陽,故山含石。
可以确定的是,石属于金,金矿都是从山石中来。金玉都是属于金的。金为阳。土为坤,为阴。土中之金,就是阴中之阳。所以石,是外阴而内阳。
五金八石,一定要知道。五金,金银铜铁锡。八石,朱砂。云母。空青,硫磺。戎盐。硝石。雄黄,雌黄。
石膏。膏字是何意?
肥也。凝者曰脂,澤者曰膏。一曰戴角者脂,無角者膏。
膏者,神之液也。雉膏不食。膏,肉之肥者。
《神农本草经》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
《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隔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
石膏生于石中,大块作层,如压扁之米糕,每层厚数寸,色白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如粉。(《纲目》)
凡物,重则多坚硬,润泽而有韧性,辛能走窜,寒藏故多腻。石膏,体质沉重,明亮润泽,容易被打碎,纷纷星散,丝丝纵列,皆是纵向,没有横向,在兵法上,有用直以破横之说。所以,石膏可解横溢之热邪。
石膏之寒能清热;辛可通上下之道;润泽之性,遍布津液之灌输;质重,可镇摄浮越之阳。
酷暑炎热,惟清风徐来,肃降乃行,化湿热为清爽,欣然而乐焉。
人病中风,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正如炎热酷暑之季节,人体与之相应。
病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者,
《名医别录》暴气喘、咽热,即《本经》所谓心下逆气、惊喘也。《名医别录》止消渴、烦逆,即《本经》所谓口干、舌焦、不能息也。
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此所谓热之散漫充斥也。
问:《神农本草经》之腹中坚痛,《名医别录》之肠胃中结气及腹胀,是热结所致乎?,
答:热邪亢盛,内外勾结,历久不解,必与气相融合,故热邪虽暂时散漫,日久必然胀满而坚痛;
曰腹中坚痛,曰结气腹胀,此尚未与污秽渣滓相合,此时可用石膏之辛散,破其结。以石膏之寒,清其邪热;若无辛寒二性,无法解其结坚。
若汗自出,腹中满痛,小便自利,是热与污秽渣滓集聚,当须承气汤之类,开通肠道,以泻大便。石膏不可用也。
石膏除烦热
心下有水气,肺胀,咳,上气而喘,脉浮,小青龙汤证也。若烦躁,则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大青龙汤,不汗出而烦躁;白虎汤,大烦渴不解;竹皮大丸,中虚烦乱,此所谓---石膏为烦而设矣。
问:《伤寒》《金匮》用石膏者十一方,此得其四,不烦而用石膏者,亦多。此何故也?
答:烦之由来不一;阴气少,而阳暴热,外有所挟,内有所亏,或聚于胃,或犯于心,乃为烦;石膏非治烦也,仅能化其暴胜之阳,解其在胃之聚。
石膏治喘
越婢加半夏汤曰:肺胀,咳而上气,其人喘,目如脱状。
小青龙加石膏汤曰: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
木防己汤曰: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
麻杏石甘汤曰:汗出而喘,无大热。
石膏为喘而设乎?
答:喘有虚实,虚者暂时不论,实喘者,邪聚于气,上逆不降,然邪又有不同,此处四个喘证,皆热盛于中,气被逼于上,石膏是化其在中之热,气自得下,非治喘也。
石膏治疗口渴
石膏,气寒而津润,《本经》:口干、舌焦、不能息,似乎治渴矣,《伤寒》《金匮》两书,用石膏方,却不言渴,越婢汤治风水,证之不渴,白虎汤治渴,必加人参,若不加人参证,绝不言渴;可知石膏非能治渴,能治六淫所化之热。
故仲景,用石膏者十一方,同麻黄用者六,同大黄用者一,同防己用者一,同桂枝白薇用者一,可同人参用者仅二方,而一方可同可不同,惟竹叶石膏汤,石膏必与人参同用;
石膏治热有三因
一风而生热,
二因水饮激荡,蒸而发热,
三因寒化热。
石膏不能滋阴,故不治阴虚之热。
《神农本草经》口干、舌焦之证,虽然为热。究其根源,是心下逆气,惊喘所致,后面加了--不能息—作为眼目,盖心下本有逆气,又遇惊吓,必然加重,张口结舌,口干舌焦。然而,还需以是否能息验证,能息则口有闭合时,口干舌燥也有缓解之时。
石膏治呕吐
竹叶石膏汤证之欲吐,竹皮大丸之呕逆,皆用石膏,故石膏非能止呕,治因热致虚,因虚而气上逆,解其热则气自平,气平则呕吐自止。
石膏与麻黄
麻黄发散力猛,得石膏,则发而不猛;麻杏石甘汤之汗出而喘,越婢汤之续自汗出。
麻黄是从阴通阳,然阳被阴困,有因寒凝,有因热壅;
麻黄是从阴达阳,清透而迅速。
阳被阴实所困,郁在体内深层。有两种分类。
其一,寒凝所致阴实。阳气不得舒张透发。此用麻黄,桂枝可破。
其二。热壅而闭塞阳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热者,阳亢而阴不交,欲使阴交于阳,非泄热不可。
若单泄其热,恐阴肆虐而迫阳,故以石膏泄热,且用麻黄通阴,使阴之郁勃者,随阳而泄,柔和者与阴相交。
由此观之,汗出也可以用麻黄,只要配上石膏即可。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朮汤,越婢加半夏汤,文蛤汤,可以验证。
即使大青龙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越婢汤,有汗亦可用麻黄加石膏。
这种汗,是阳热极盛。阳加于阴而汗出,非阴阳交和所出之汗,亦非营弱卫强之汗。
《千金》越婢加朮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
此是热盛于中,在内则灼烧津液,在外则逼迫津液,故用石膏通阴,白术补津液。为防止阴寒反逆,故凡兼恶风者,即于汤中加附子;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麻黄生石膏
问:桂枝二越婢一汤,无阳者,当作何解?
答:首先,我们要熟悉一下,标本中气的概念。
三阴三阳,为标。三阴三阳对应的六气,才是本质。
太阳,属于阳。这是标。但是,太阳寒水。寒气是本。故曰:太阳之上,寒气治之。
以标本的原理来看。发热,太阳为标;恶寒,太阳寒气为本。热多寒少,故太阳标盛,寒水本虚,所以脉微之象,在人体的体现,是表阳无力,下陷而内伏,表阳之所以内伏,根源在于本气(寒水)太虚了。无法抗邪于外,故曰无阳。
阳气,来源是寒水,寒水化为津液,津液再从热化而变为气,汗出,实际是出的津液,外表的阳气不足,内陷而灼烧津液寒水。要想保存内在的津液。就必须把内陷的阳邪向外托,让表阳回归本位。令表阳与表阴相合。在表的营气与卫气则能调和。
故曰:泄其标热,从阴中通其内伏之阳,表气因之而和;营卫自调。故取桂枝之二以解外,取越婢之一以通中;
这里必须要重点说明一下。表有阴阳,里有阴阳。此证。里之阴阳,阴液寒水不足,阴不含阳,故里阳上奔而化风热,与外邪相合,灼烧内之津液,也灼烧表之营阴。表之阴阳。由于表阳不足。阳不足则下陷,与里之浮阳相合,化热。故曰:热多寒少。脉微弱,是热邪伤了表里的津液,也耗尽了表里的阳气。
所以,要清里热,托下陷之阳,而和表之营卫。故风寒抟热,用麻黄石膏,专主---泄热通阳。
论寒与热
问:水饮与热,二者本不同类,形如冰火两重天,为何能合并作乱?
答:寒被阳气激而化热,热化之后,寒去热存;水本属太阳,太阳生热,故寒既化热,则寒无存,水中挟热,热去而寒水尚在;
故麻黄之用,用在寒化之热,通阳;用在水挟之热,利水。
水与饮,本来不同,虽然都是水,但是有近表近里之分,
1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麻黄六两石膏生姜大枣炙甘草
此条类似大青龙汤,水瘀偏表,故麻黄量多。
2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此条类似麻杏石甘汤,故麻黄量少。
文蛤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生姜大枣文蛤
3里水,越婢加朮汤主之。麻黄六两石膏生姜大枣炙甘草白术
此条类似麻黄附子甘草汤。
由于是水与热互结,而非寒,故不用附子,而用白朮、石膏;
论饮证
饮,不像水的自由流动,随处横溢,饮是类似池塘一类的水。是要停滞在脏腑某处,而后为患。
1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此是饮在上。着于上者,类于表,故用麻黄加石膏;
2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己汤主之。------此是饮在中。着于中者,类于里,故不用麻黄以开表;石膏+人参。为补虚而清热利水。
服木防己汤,虚者即愈,实者复发,则去石膏加茯苓、芒消。
去石膏,不去人参,似乎是石膏导致实证,然“膈间支饮,喘满色黑”,木防己,石膏的确对症。关键处在“心下痞坚,脉沉紧”,痞证可用桂枝下之,坚证则非用芒硝不可。石膏虽能开破。但是仅能开肌肤之结热,不能开水热互结之坚固。故用芒硝换掉石膏。
痞证若由于饮所导致,犹可以防己通之;饮证导致坚满,必兼用茯苓,芒硝矣。
其用人参、石膏,与白虎加人参汤意义相同,欲其泄热生津,因为已病数十日,曾经吐下,伤津液也。然痞坚而脉沉紧,非仅伤津液之候。
初用木防己汤,饮中之热,已得清解,若再发也,纵有余热,已经清解,无需再清热。故于前方去石膏;加茯苓、芒消,不去人参者,补其损伤之津液,同时预防防己、芒消之暴泻也。
横生有液称青粘,糖尿病者思玉竹
叶天士点窍阳明经,陈士铎重用麦门冬
失传已久的治咳神方---千金蜀椒丸《三》
化腐朽为神奇,利水则伤阴-----猪苓
上穷碧落下黄泉---泽泻
徐文亮功夫不负有心人,君若开心赏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