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语叫作“平不过面、直不过线”。这里说的面指的是水面,平静的水面。水面的平被认为是平到了极致,这种魔幻般的平如果从生活中去找的话,那就是玻璃的平。

玻璃为什么这样平呢?这与玻璃的生产工艺有关。它是以一种液面为模具,液面有多平,玻璃就有多平。

这种液面当然不可能是水面,水的沸点只有°C,玻璃在这个温度下是固体,已然成型,不可能被模化。而且,玻璃比重大于水的,漂不起来。

这种液面就是金属锡融化成锡液后的面,与水面一样的平。当然,从物理学上讲,天下所有液体的面,都与水面一样的平。

玻璃由5种主要原料和6种辅助原料烧制而成,这11种原料的名称是:二氧化硅、纯碱、白云山、石灰石、长石、铝粉、硝酸钠、芒硝、铁粉、镁粉、硫酸钡。前5项是主料,后6种是辅料。

民间有种说法“玻璃是沙子烧出来的”,这个有道理。烧玻璃的主要原料二氧化硅还真就是沙子,占比70%以上。但不是河沙,河沙杂质太多,烧出来品相差,没有卖相。用的是“山沙”——石英砂,从山中开石英石矿,粉碎洗净后获得。

也有用海沙的,只要纯度够高。广西北海有个银滩,南海边,以沙滩洁白无暇著名,开辟了旅游区。那里的海沙纯度就够高,已有玻璃厂商临海建厂,每天从海里抽沙,到陆上烧玻璃,赚足了钱。

书归正传,这些原料在°C左右的熔化炉里烧结反应成液体后,这就是玻璃液。玻璃液经过一个澄清池子,将液体内的微量气泡消除。再经过一个冷却池子,将液体温度降低至°C左右。

将°C的玻璃液,导流进入一个充满了滚烫的锡液的槽子里。由于锡液的比重远远高于玻璃液,玻璃液便漂浮在了锡液表面。锡液的熔点是.9°C,沸点是°C,非常适合玻璃漂流,这是工学专家们的筛选。

锡液表面是平的,那么漂在锡液表面的玻璃液的下表面便也被模具成平的了。而玻璃液的上表面,我们知道,它本来就是平的,这是因为地球重力是均匀分布的,这是物理学。

接着,我们只需要将漂浮在锡液表面的玻璃液冷却,便能得到一块平得像上帝创造的一样的一块玻璃。这种工艺,工业上叫“浮法玻璃”工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玻璃,每一块的表面都是那么的平整。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一些磨砂面的、乳突面的、网格面的,或者是呈现各种图案的玻璃怎么说?答案很明显,那是因为加工,上了机器的,与浮法玻璃,不是一个路子。

(苏州一个建设中的玻璃熔化炉)(苏州一个建设中的浮法玻璃锡液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