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灰芒硝 >> 灰芒硝资源 >> 冬日养藏二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常听老人念叨这句话。

冬天气闭,萝卜理气顺痰,冬天养生不错的食疗。

在民间,萝卜又被称为小人参,《本草纲目》说萝卜能“大下气,消谷和中,袪邪热气。”

萝卜糕是一种吃法,萝卜糕,煎过,煎过之后凉性弱,性味偏温,又有萝卜消食下气之功。

老火靓汤,文火炖的时间长,也是一种温化。

夏天猪脚姜,冬天萝卜糕,不同季节不同菜色,收而温之是原则。

萝卜凉而顺气也可以看作一种收,相当于屋子适当地通风。

夏天的猪脚姜,姜温,用黑醋来收。

老的萝卜干独具风味,吃饭的时候送老萝卜干,消食、化痰顺气。

众口难调,如果有一种美食可以让大江南北的人都喜欢的话,一定是火锅,南北吃法形式不太相同,总体一致。

许多人吃完火锅会出现各种不适,比如吃完拉肚子,吃完过敏,有的人吃完好几天舌苔厚腻,食欲不振。

春夏养阳,适当出汗,特别夏天让身体出些汗,顺应夏季让阳气升腾于外,这是养阳。

秋冬养阴,冬天需要温暖,火锅暖身,不过,冬天阳气闭藏在内,重在护阴敛阳,吃火锅还是要注意别出太多汗。

火锅多是肉食和燥热上火的食材,或者应酬食肉喝酒比较多,加重食滞,肺胃虚火盛。

喝凉茶之类容易败脾胃,萝卜另外一种吃法,用白萝卜山药煲猪扇骨汤清降火气。

萝卜的做法还有许多做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的天时,不同地域,做法不同,养生方法也不同。

传统文化是师法自然的文化,或者说,法自然的智慧,对天地的体会特别深刻。

冬至是大节日,如果把白天看作阳,把黑夜看作阴,冬至这一天,阴到了极点,从冬至这一天起,阳气开始兴盛,阴气逐日衰落,完成了由阴转阳的转换。

冬至大过年,传统的中国,冬至祭天,祈求五谷丰登,《帝京岁时纪胜》说,“长至南郊大祀,次旦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

民间也普遍把冬至视为家庭团聚的日子,美酒佳肴,走访亲友,祭奠祖先和神明。

在广东人的观念中,素来都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冬至又叫过冬、冬节、小年。

旧时,广东人过冬至,有自己的一套规矩,敬神明、拜祖先、吃汤圆、做腊味糯米饭、杀鸡杀鸭炖八珍……

在粤东,冬至酿造娘酒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民间的老传统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酿的酒可久藏不坏,回甜生津。

对于养生来说,冬至一阳生,仔细体会的话,会感受到阳气的生发。

《易经》讲冬至,说“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至日闭关”,冬至这一天城门关口关闭起来,相当于今天的交通管制。

“商旅不行”,出门在外旅行的、做生意的人要静止下来。

“后不省方”,皇帝在这一天不外出巡视,大家一起休息。

闭关类似于如今的休假,目的在静下来,感受天地和人体的变化,努力培养复生之机。

阳气七日一变化,休假的周期,七日为单位,最好七七四十九天。

这是有意思的过程,相当于充电一样,充好电,一年的身体都比较好,有病在身的人特别需要静养。

人活一口气,生命在于静养,曾文正说:“凡沉疴在身,而人力可以自为主持者,约有二端:一曰以志帅气,一曰以静制动。”

真药医假病,文化是大药,现代人的病,绝大部分是心病。

正常来说,没有志气,人就少一股精神劲,看上去似乎阴蒙蒙的,湿腻腻的。

肾主志,没有志气,肾气会相对衰弱一点,肾主骨,许多人年纪轻轻就开始腰骨痛浑身乏力之类。

不论什么原因,如果选择躺平,人就少了生机,人有希望,才有生机。

中医的老传统,生活没有盼头,没有求生念头的病人,看不了。

得神则生,失神则死,人相当于死了,活人不看死人病。

以静制动,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一面,阴阳平衡,另一方面,生命也在于静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现代人更要强调生命在于静养,少透支,省着用,人的生命力不是无穷无尽的。

时代的潮流,创造出大量不需要的产品,大家又不得不需要,许多已经超出生存的需要,负重而行,少有人不透支的。

盛世多贪,乱世多灾,对于疾病来说,乱世多热,盛世多寒。

时代不一样,乱世做加法,盛世做减法,好像以前从来不塞车,因为没车可塞,现在的城市,几乎没有一天不塞车。

吃出来的病,补出来的病,透支出来的病,这个时代的养生,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

现在人的病大都不是病死的,没有志气,吓死的,没有静养,累死的,还有过度医疗,治死的。

治病养生两种,一种称为“以志帅气”,一种称为“以静制动”。

冬至养志,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是天地的志气,人效法天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人的志气。

冬至养静,万物寂寂,静中有动,以静制动。

最怕是以欲制气和以动求动。

过了腊八就是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腊八节,在小寒之后,一年差不多就过完了。

八为生发之数,冬至一阳生之后地气渐渐上升,天地之气交汇开始生发的日子。

《隋书·礼仪志》记载:“腊者,接也。寓意新旧交替,旧年将尽,新年将至。腊八节,也是春节的序曲,团圆的先声。”

易经的话叫临卦,一个初步交合的状态,河图数,八是木的成数,腊八更侧重地气。

腊八的腊,可以追溯到腊祭,一年之中最后的一次祭祀。

《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

跟所有的祭祀一样,感恩天地万物祖先朋友为主旨,中国人仁义之心最极致的体现。

腊祭,感恩这一年的好收成,也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天子也非常重视每年十二月的腊祭,祭祀保佑农事丰收的各方诸神和天地万物。

腊八,估计大家最记得是腊八粥,《燕京岁时记》记载:“腊八粥者,七宝五味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流传到现在,腊八粥的材料各地都有不同,不变的是,必用当年新收的各类五谷杂粮,混合熬制。

从腊祭源流来说,相当于年终总结,一年所种的粮食一一拿出来,经验和教训,反思和回顾,都在一碗粥中。

各地搭配不同,无论是多少种,都是五谷杂粮,养人的粮食。

天地之气交汇,五谷杂粮放到一起,也是交汇的一种做法。

大地厚德载物,有包容之性,有运化之功,脾胃属土,八宝粥的容纳与交汇强化后天之本。

在民间,喝腊八粥有诸多讲究,先祭祀先人,再是孝敬老人,其次盛出几碗送给左邻右里家中,最后一家人喝。

仪式背后是精神,习俗身后是文明。

除了腊八粥,还有腊八蒜,可以用作防疫的一种吃法。

除了喝腊八粥外,有的地方还有一种习俗——吃腊八冰,吃了腊八冰,百病不缠身,寓意消病除灾。

村中老人会说,腊八冰,吃不坏人,对于体寒气血虚的现代人来说,还是慎重一点,腊八冰储存后化成水成为日常用水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腊还跟腊味有关,这一天制作的醋、酒、鱼、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保鲜期比较长,这一天制作的腊肉常常可以吃到夏天也不会坏,而且味道鲜美。

还有一个生活细节,腊八的腊,腊字本来跟日月有关,腊味可以看作是天地之气的凝结。

这一天做的腊味最有腊味,如果制药的话,利于保存的膏药丸药散药,这一天来做最恰当。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重要时机。

天气寒冷,冻到了极点,却开始有了消融的迹象。

大寒的养生,还是着眼于藏,一步步深入,冬日养藏,强调保持精神上的安定,含而不露,宁静致远,同时也着眼于生,推陈出新的时节。

过年有许多习俗,除尘是其中一种,明年出新,今年先推陈。

有句老话说道:“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

民间的看法,打扫打扫,扫除一切霉气晦气,各地风俗不同,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一般都是十二月二十三到除夕这段时间来做,叫除尘日,也叫迎春日。

这个习俗起源非常早,《周礼》有“令州里除不蠲”的记载,除不蠲就是除尘。

《梦粱录》说:“十二月,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

从养生角度来说,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故气。

病人病久了,家里大都是脏兮兮的,养生来说,家里真不适合有太多的卫生死角,有太多故旧的东西。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气,明年将要来的生发之气。

旧气,过去一年的杂气浊气和病气。

对于个人来说则是沐浴理发,“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无论是大人、小孩都要沐浴理发,洗去秽气,吐故纳新。

过年的传统习俗,还有贴年红,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挂红灯笼,全都是喜庆的红色。

一个普遍现象,冬季是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按五行归类来说,空气传播之病归为金。

红色属火,火克金,红色本身就有防疫的效果。

加上之前的除尘,除去一年积攒的灰尘和垃圾,避免春天发尘带来的病气和疫气,可以说非常符合卫生的做法。

春节放鞭炮,辞旧迎新,鞭炮中的芒硝、硫磺等本来就可以入药,除邪气为主,燃烧的火光也是红色,也可以防疫除病气。

如果再仔细观察,中医有五音疗法,《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本,肾气通于冬气,养藏也是养肾,肾气通于五音,冬季气候严寒,养精蓄锐,等待春天的到来,一声声爆竹振奋肾气,也在提醒人们冬去春来。

冬去春又来,往来反复,一年又过一年春,百岁曾无百岁人。

原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