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给大家分享伤寒大家之一------叶橘泉。
NO.1叶橘泉
叶橘泉(—),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年经塾师推荐,拜本县名中医张克明为师,历四年后,独立开业。年参加上海恽铁樵函授中医学校学习,探求医理。—年兼任双林镇救济院院医。年起任苏州国医研究院讲师、国医专科学校方剂和药物学教授。建国后,积极投入中医药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创办过农村医疗进修社,编印农村医药丛书。年出席江苏省中医代表大会。同年,医院工作,任院长,兼江苏省中医学校副校长。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年,在北京参加全国科学规划会议期间,向周总理汇报到中医中药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疗效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吸虫病取得的初步成果,受到周总理的鼓舞:“中医中药很有希望,你们要好好研究。”年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曾先后兼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咨监委员。是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年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年7月逝世于南京。
NO.2
学术思想①
1、“方证对应”的思想
他认为要保持和发展中医特色,必须宗法仲景六经辨证、八纲辨证,有是证,用是方,方证相应,要围着仲景学说来开展“方证学”研究。他非常重视仲景方证对应学说的研究,他在年,发表了《辨证论治的关键——“证”与“方”》。在文中,他指出,中医不是以病名为对象,而是以患者的具体的证候为对象,只要“证”与“方”相适应,则这个“方”可对任何病的这个证都有效。他还指出,所谓的辨证论治,不是漫无边际的,肯定疗效,推广应用,对主要的症候群和适应的主要方剂,须固定下来,必要时可随证加减。
2、主张中西医结合他认为西医是世界性的,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中医是我国的“潜在科学”,中医是整体性、使用复方的辨证医疗。有是证,用是方,往往行之有效。他主张“中西医合作,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在临床上采用双重诊断,应用中医方药治疗。”他认为“中西医结合,不仅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问题,而且是丰富现代西医的实践和理论问题。”3、乐于研究本草a.他很重视本草的文献考证;b.对药物使用讲究“便”(就地取材)、“验”(行之有效)、“廉”(少花或不花钱)的观点;c.叶老主张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草药,反对用空洞的理论来阐述;d.反对废医存药,他认为“医药不相离,古之道”,“医不可不兼药学,业药者且宜略知医”。4、重视中外交流叶橘泉非常重视日本汉方经验,并常与日本友人大塚敬节交换著作。曾在年,叶橘泉先生与大冢敬节先生互相交换著作而获得《康平本伤寒论》排印本,叶先生如获至宝,并准备在国内重印而函告大冢敬节先生,嗣后大冢敬节先生将《康平本伤寒论》原抄本赠叶橘泉先生。叶橘泉先生亲自校勘,并请陆渊雷、范行准、李畴人等名家作序,请余岩、洪贯之名人作跋,于年由上海千倾堂刊印发行。年上海千倾堂又再版印刷刊行,年湖南科技出版社根据年上海千倾堂版,重新排版印发,至此《康平本伤寒论》得以在国内广泛流传,而研究者日益增多。所著多本书中都有引用日本经验之处。被日本富士山医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教授难波恒雄称为日本汉方隆盛之无名英雄。NO.3
代表作《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现代实用中药》、《古方临床之运用》、《本草推陈》、《中医直觉诊断学》等NO.4
医案②
陈xx,男,81岁,教授。初诊:年12月。xX医院邀请会诊,患者家属诉述:三个月前,头痛、发热而住院,住院期间出现黄疽,病情逐渐严重,—大便秘结,常多天不下,曾用甘油导便,后来突然尿闭不通,经几次导尿,最近发生呃忒不止,医院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前列腺炎。曾用多种抗菌素及中西医种种治疗,并每日给予小量输血以维持,因病情复杂,变化多端,乃请叶老会诊。证见颜面掀红,巩膜黄染,神志朦胧,呃忒频频,胸胁苦闷,心下痞硬,脐旁硬结,按之则遭眉,显有压痛感。发热弛张,上午37.5℃,下午38℃,脉沉细,重按有力,舌苔黄厚堆积、焦燥如锅巴。夜间谵语,但在诊察时,嘱其张口伸舌,尚能合作,其家属喂以饮料,亦能于呃忒声中续续吞咽。
按:综观上述诸证及脉舌等,认为少阳阳明积热,郁蒸而发黄疽,肝胆郁火上逆,则颜面掀红,中焦升降之机窒,则发为呃忒。日哺热升,烦躁不寐,便闭脉实,舌干苔焦。阳明病,胃家实,是其主要关键。小便瘾闭,亦因六腑结热所引起。头为诸阳之会,脑为清灵之府,邪热上扰,清窍失灵,于是神志朦胧及澹语、夜不得眠等症接踵而来。
根据辨证论治,当急以大承气汤下阳明之热结,大柴胡汤泄少阳之郁火。处方:北柴胡9克,嫩黄芩6克,枳实9克,大白芍6克,竹沥半夏9克,川朴6克,川连5克,山栀子9克,鲜竹茹12克,生大黄9克,风化硝9克(后二味另开水泡20分钟,去渣顿服)。
二诊:上药服两剂,呃忒大减,身热渐退,大便已下,惟夜间尚有呓语,里滞未尽,拟与原方出人,因考虑高年,减去硝、黄,加入麻仁、蒌仁各9克。
三诊:上方服药两剂后,呃忒全止,目黄亦退,焦黄之舌苔已呈松化之象,且思食。但暮热又升37.5℃,大便又不下,昼日安静而夜间则呓语叫喊。按其腹,脐旁硬结,有抵触物,此肠中有宿矢,再以大柴胡合大承气汤加味。处方:北柴胡6克,嫩黄芩6克,知母8克,枳实6克,厚朴6克,赤芍6克,桃仁9克,甘草5克,大黄9克,芒硝9克(后二味另用开水泡20分钟,去渣顿服)。
四诊:上方服三剂,患者食欲骤增,能进稀粥及馒头,大便虽下,而量少。仍见昼则安静,夜则呓语叫喊,其时旁人都认为:“老人变为精神病”。因此时身热已退,舌苔完全剥落,露出光滑红嫩之舌质,脉沉细、按之有力,面色红润,少腹急结,此桃仁承气汤证也。因以桃仁承气汤合增液汤加减。处方:桃仁9克,桂枝6克,甘草5克,赤白芍各5克,黄芩6克,生地10克,麦冬10克,当归8克,大黄7克,风化硝8克(后二味另开水泡20分钟,去渣顿服)嘱若泻下太过,可除去硝、黄。
五诊:前方共服七剂。三剂后排出黑色垢便,吃妄骤止,睡眠安恬,食欲大增,光红之舌渐生薄白之苔。继续调理,乃至完全康复。
叶老说,对于老人用药,不论发表攻里,都不能太过,但在特殊情况下,只要辨证确当,则使用峻猛攻下之剂,亦无妨。因为方证相应,药虽猛,因有是证,则病当之。《素问·五常政大论》说:“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又云:“不尽,行复如法”.就是说,病有新病久病,方有大方小方,大方治大病,药多峻猛,是本来制方的法度,用峻药治病,应适可而止。如果病仍不去,仍可“行复如法”,即仍用原法。这是古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很有道理的。本例年老病重,病程较久,病情复杂,变化多端,殊为棘手。叶老根据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哺热吃语,舌苔焦黄,便闭脉实,而用大柴胡合大承气汤,药后立即见效。而后,为审慎计,除去硝黄,可是哺热又升,大便又不行。因仍用原方,于是身热退,食欲增,舌苔全化而露红嫩之舌质,幸胃阴未被劫伤。此应归功于急下存阴之力。热退后,夜间呓语狂言,是下焦热结既久;少腹急结,此为疲热在里,蓄血如狂,因以桃仁承气汤,以下疲热,应手而愈。按本例病机发展,自少阳而传阳明,也就是由胆而及胃肠,成为“里实热症”,热结于下焦为时较久,这就是“失下”。治愈关键在于“急下存阴”。观其焦黄舌苔化而露出红嫩之质,几已濒于“热劫阴伤”边缘。如所周知,大承气汤之功用,不仅仅是通便,且有积实、厚朴之宽肠理气,大黄、芒硝之泄热解毒、活血化疲等作用,这与甘油灌肠等法通便有着本质的差别。在治疗过程中反复攻下,似乎冒险侥幸。由于素悉患者的体质因素,盖此老人得天独厚,察赋素盛,如此高龄,眼不花,耳不聋,牙不落。因他有此素质,对这次治疗用药是非常有利的条件。我们认为:疾病之发展和转归,与体质因素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辨证论治必须结合体质类型,因人而治。本例此次病愈后,七、八年来健康如常,胆石亦未再发。
NO.5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学堂》主编刘观涛先生的评价:以叶橘泉先生为代表的“方证药证派”释伤寒,以刘绍武、胡希恕先生为代表的“三部六病”“六经八纲”释伤寒;以刘渡舟先生为代表的“脏腑经络派”释伤寒,构成中国现代伤寒学术史上的三座高峰。日本著名汉方医家矢数道明曾指出:“叶先生坚持中日汉方医学交流达五十年之久,他是具有非凡功绩的。”NO.6
叶老常说的话,分享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人不能与草木同腐”
“要用小跑步走完人生”
“生命有限而知识无涯,我已经浪费不起了……”如果大家对叶橘泉先生的故事感兴趣,可以阅读此书进一步了解叶橘泉先生的为人及其思想。①管仕伟.叶橘泉学术思想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3(06):-.
②马永华.叶橘泉医案一则[J].中医杂志,(07):22-23.DOI:10./j.11-/r..07..
负责人:杨悦贺珍
卧龙小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