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每个地方过端午都是吃粽子,划龙舟。至少我的老家过#端午节#就没吃过粽子。但端午节还是要过,那吃什么呢?包子。山里的孩子的,平时是很少吃包子的,因为包子做起来工序比较麻烦,大人们平日都要忙务农,所以就很少做包子吃。也只有像端午这种值得特别纪念的传统节日,大人们才会花一上午的工夫来包包子吃。寻遍网络,也只有李子柒这样美丽与智慧共修的姐姐,才把我们山里的包子制作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我家四川射洪与李子柒所在地比较近,所以看到她的作品时觉得格外亲切,满满是小时候做包子的情景。首先需要和面。经过精加工的面粉,加入猪油、酵母水、少许糖、适当的清水。刚加水后的面粉是非常粘手的,需要以绵力不断地揉,过程中还要根据面团的干湿度,决定是否添加水或者面粉。当面团充分和熟之后,就可以放在一口锅里,为他按上几个手指印,盖上盖子。大概半小时之后进行查看,等候手指印完全消失的时候就可以将其取出了。将面团揉成长条,然后用刀切成无数小段,备用。接着就是做包子馅,山里人做包子很少用全肉的,多是一半肉一半菜。肉更喜欢选用腊肉,端午时节腊肉正是腊味十足的时候,还免不得加上蔬菜,豇豆、四季豆一般为主要选择,因为吃不完的话,放到第二天也不容易坏。各种葱、姜、花椒、香菜……都放上,这包子馅也就准备好了。现在可以包包子了。把之前备好的小面团用擀面杖(就是一根圆木棍)压成一个个面皮,就可以开始包包子了。皮要薄,馅要多,还得包得严实,才不至于露馅。包子掐皮非常讲究手指灵活度,我是始终没能掐出个漂亮的包子纹。包子做好后,需要先在竹制的蒸笼上面放置一层桑叶,再把包子放在上面,不然包子会粘在蒸格上面,取的时候会坏的。一切装备完好后,盖上具有时代感觉的竹制蒸盖就行了,开始蒸包子。山里生火都用的是柴火,火候比较小,蒸煮的时候一般会长达1个小时。取出包子时,那浓浓的酵面味道,让人挥之不去。一般是由父母取出包子,由子女把包子端上饭桌,农家认为让子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可以培养他们的勤劳与孝道的。包子皮薄,馅多,非常饱肚子的,这就是主食。一般还会配上一碗漂有葱花的陈醋汤,这才算是圆满。至于为何端午不是吃粽子,我认为是应该是山里缺少制作粽子必要的材料——芦苇叶。所以就象征性地就地取材,做包子以纪念端午。而期间所用到的桑树叶子,也有可能就是代替芦苇叶的意义,不然为何不直接在蒸格上刷一层油,解决粘连的问题。中国的各个地方过端午节,习俗都有些许的区别吧。比如山西的解州,男女都会戴上艾叶,称之为“去疾”。陕西兴平会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缝一个小人偶,叫做“耍娃娃”。江苏嘉定,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会买一种石首鱼来吃。江西建昌,都会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如果以上的你都很少听过,那么端午节吃雄黄酒,你一定听过的。大多数人都知道,许仙就在是端午节的时候,让他娘子白素贞喝下雄黄酒,才现出原形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