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令人害怕、凶猛异常的动物,大家总会说到“蛇”。在人们的印象里,它是恶魔的化身,被咬一口便一命呜呼,而且据说蛇不能随意打死,因为它是有灵性的动物。

清乾隆年间,在浙江的南屏山便出现过一次蛇患。当地百姓被蛇折磨的苦不堪言,就连官府都束手无策。然而,一个乞丐的出现让百姓转危为安。他用自己的方法勇斗蛇王,保当地五年太平。勇斗蛇王,或许世间少有人敢。蛇王最终命运如何?又是何等本事让这个乞丐出了名?

01一场灾患,叹息连连

清朝乾隆年间,浙江南屏山发生了一件怪事。

百姓们在山上劳作的时候,总是发现有几条蛇出没。那些蛇通体透绿,有的还是五颜六色的,一看就是毒蛇。开始大家并没有在意,毕竟山林间总会有几条蛇。但是却没想到竟然还有更大的危机潜藏在后面。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毒蛇越来越多,甚至在大街上、在百姓家里都发现了毒蛇的身影和踪迹。人们意识到这件事非同小可,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如遇水患灾荒一般,南屏山遭遇了罕见的蛇患。无奈之下,老百姓纷纷上报官府,寻求地方官员的保护。然而,大自然的力量总是令人难以捉摸又无能为力。官府几度尝试赶除蛇患,但却无法根除。往往除掉了几条,几天后又出现更多。

面对这场天灾的到来,人们开始变得恐慌起来。毕竟百姓靠天地供应而活,靠着上天和土地才能生存。而且不管怎么说,蛇也是有灵性的动物,从天地之中孕育而来,人们也不敢小看这件事。况且,这里的百姓一辈子靠着土地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土地中来,到土地中去。大自然的馈赠是百姓的渴求,大自然的愤怒是百姓的惧怕。如今被毒蛇占领,又如何能生活下去呢。

这场蛇患,难道是大自然在向南屏山百姓发出警示吗?

02一人到来,转机出现

或许,是上天怜悯,听到了百姓的祈求和叹息。一日,一个身着乞丐装扮的人出现在了南屏山,虽然他看似神神叨叨,但是却一语中的:“此地正遇阴灵灾祸”。百姓将信将疑,但毕竟无人能消灾,也只能将性命全都交在这“乞丐”的手里。

“乞丐”准备了火把,草药,雄黄酒,物件准备完毕,又在百姓中挑选了几位身强力壮的男人,让他们在山上插满点燃火把。他让大家将草药抹在身上,以防遭遇蛇的攻击,同时也把雄黄酒洒在上山之人的身上,以此便可以不让蛇近身。

对于如今学习过药理知识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什么法术,也不带有什么神秘色彩。但那时的百姓却只能云里雾里,不解其中的奥妙。

就当百姓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乞丐”道出了真相,“擒贼需擒王,蛇王不出现,蛇患难以根除”。

百姓跟着“乞丐”来到一处洞穴,按照他的吩咐将火把插在洞口,火把燃着的烟一点点蔓延进洞里。不出多时,蛇王果真出现。

见到蛇王真身,百姓大惊失色。蛇王浑身透绿,巨长无比,看起来凶神恶煞。原来村里出现那么多毒蛇,都来源于这个祸害,若不根除,难除百姓心头之恨。

然而,虽然百姓心里怨恨,但是却无一人敢真的上前与蛇王对抗。所有人都在等“乞丐”,甚至有几个人见状还后退了好几步。

毕竟,人的惜命之心会在极度恐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一个巨大的怪物出现在面前,没有人会真的甘愿冒险拼死一搏,若能逃脱便已是最大的幸运。

当然,甚至有人心里已经开始打了退堂鼓。即便收到蛇患困扰,但是谁也没想到竟是这般庞然大物。虽然左右不过是丧命于此,但是说不定能逃出去。万一有人被蛇王吃掉,蛇王短时间应该不会出来作恶,那还能争取更多的时间逃出南屏山这个地方……

只见“乞丐”嘴里含了一大口雄黄酒,见到蛇王一出洞口便直接向蛇王喷去。果不其然,蛇王的眼睛被伤害,蛇王也落荒而逃。

看到蛇王逃走,众人挥动着火把就要追上去。

“乞丐”再次说道,“万物有灵,它既已落得如此下场,便不会再出现于此,你们何必非要赶尽杀绝呢?”

03一语惊醒,五年太平

听到“乞丐”如此说,百姓虽然心存怨念,但也不敢再生事端。蛇王一走,南屏山的蛇果然变少了许多,百姓除掉残余后便再无毒蛇出现。

“乞丐”预言,“五年内不会再有蛇患”。为何偏偏是五年呢?难道说五年之后要再度出现蛇患吗?这,后人就不得而知了。野史虽不如正史那般确凿,人们也更多地当一场笑话听,但野史也有其内涵所在,也有发人深省之处。

我们常常感叹世事无常,也不知明天会是何种样式。于这则故事而言,蛇患的发生一定并非偶然。人的浅薄与鄙陋,造成了无端的揣测和恐惧。虽是天灾,但更像与内心的恶魔在争战。

04结语

当百姓意识到是那个不起眼的“乞丐”赶走了蛇王并且想要感谢他时,才发现“乞丐”悄悄地离开了。他的一次“见义勇为”让这地方太平了五年。

众生相往往便体现在重大的灾祸面前。面临着天灾,人们大多数时候无奈叹息,这也是为什么古时百姓会供奉神明,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这蛇患,一定是让百姓使出浑身解数也未能解决,所以才出现了“乞丐”。

“乞丐”真的是“乞丐”吗?或许他一身贫瘠,或许他邋遢至极,或许他一无所有。但是,他拯救了一方黎民百姓。

或许在今天,对于现代化社会来说,这种情况很难发生。但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警示,“得饶人处且饶人”,“存着心里的敬畏就是最大的善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