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癉

有陽黃、陰黃之不同。陽黃,熱濕鬱在胃也,而其原本於脾虛;陰黃,寒濕蓄在胃也,而其原本於腎虛。非徒利濕清熱攻伐,多脾原敗而腎原虧矣。大抵虛熱者,救脾陰為急;虛寒者,救腎陽為先。

茵陳五苓散

治濕熱發黃,便秘,煩渴。

茵陳、豬苓、赤苓、白朮土炒、澤瀉、肉桂。

土虛則受濕,濕生熱,濕熱乘脾,中央之黃色乃見。酒亦濕熱,故並治之。茵陳專理濕熱,發黃者所必用也。佐以澤瀉、豬苓,則水液分於膀胱。佐以白朮、茯苓,則土旺可以勝濕。桂之為用,能令諸藥直達熱所,蓋嚮導之兵也。

梔子柏皮湯

治陽黃,身黃發熱者。

梔子、黃柏皮、炙甘草。

梔子、柏皮,表劑也,以寒勝熱,以苦燥濕,已得治黃之要矣。乃緩以甘草,黃必內合太陰之濕化,若發黃者熱已不瘀,於裏有出表之勢,故汗下皆所不必,但當奠安脾土,使濕熱二邪不能復合,其黃自除。梔子厚朴湯言熱,梔子乾薑湯言寒,治皆在裏,此治在表也。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連軺即連翹根,表裏分解法。

麻黃、連軺、赤小豆、杏仁、生薑、生梓白皮、甘草、大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沬,潦水煎。

太陽之熱或陽明之熱,內合太陰之濕,乃成瘀熱發黃。病雖從外之內,而粘著之邪當從陰以出陽也。杏仁、赤小豆泄肉理濕熱。生薑、梓白皮泄肌表濕熱。仍以甘草、大棗奠安太陰之氣。麻黃使濕熱從汗而出太陽。連軺根導濕熱從小便而出太陽。潦水助藥力從陰出陽。經云:「濕上甚為熱。」若濕下行則熱解,熱解則黃退也。

茵陳大黃湯

治身黃如橘子色,腹滿便閉者。

茵陳、梔子、大黃。

茵陳、梔子寒勝熱,苦勝濕,在表之濕熱可除。若在裏便閉,非大黃不能蕩滌腸胃,下燥結而除汗熱也。

加味枳朮湯

治穀疸。傷食者,名穀疸。

白朮、枳實、陳皮、麥芽炒、山查、茯苓、神麴、連翹、茵陳、荷葉、澤瀉。傷酒加葛根。若便閉去白木,加萊菔子、黃芩。

白朮除胃中濕熱。枳實消胃中停滯。荷葉取之以升發胃中生氣,此東垣原法也。佐以麥芽、山查、神麴大和中焦。茯苓、陳皮以和脾土。連翹、茵陳以散濕熱。澤瀉功專利濕行水。此治穀疸者。

理脾陰煎(汪蘊谷製)

大補脾陰,治陽黃。

南沙參、白朮土炒、茯苓、山藥、扁豆炒、陳皮、甘草炙、茵陳、梔子、白芍炒、苡仁、穀芽炒。

五味異功散以沙參易人參,複以山藥、扁豆、苡仁甘益坤土。白芍、穀芽和脾。茵陳、梔子清濕熱。

培腎元煎(汪蘊谷製)

大補腎元,治陰黃。

熟地、當歸、山藥、枸杞子、製附子、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炮薑、黃芪炙、人參。

參、苓、朮、草能補五臟之氣。熟地、歸、杞分補腎經精血。黃芪、山藥雙補脾臟陰陽。腎中真陽大虧,薑附可以回陽壯火。

硝石礬石散

治女勞黑癉。

硝石(芒硝之底沉凝者準)、礬石,燒等分。右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消石礬石散,悍劑也。女勞黑癉腹滿者,死證也。讀仲景原文當急奪下焦之瘀血,庶可幹全生氣,舍此別無良法可醫。惜乎後醫不解病情,惟知清熱去濕,隔靴搔癢,日漸困篤,迨至束手而斃,殊不知女勞傷其精而溺血,若血能流通則無發黃變黑之證矣。若精竭而血不行,鬱遏於膀胱少腹,必然陰虛火發而湧泉灼熱,明是真精耗竭,君相二火並炎,薰蒸於脾則身黃,燎原於腎則額黑,故《金匱》下文云非水也。其殆腎氣之所發也歟!治以消石直趨於下,苦鹹入血,散火破瘀。礬石酸寒,佐消石下趨,清腎與膀胱之熱。《別錄》云:「除錮熱在骨髓是也。」和以大麥粥汁服者,以方寸匕之藥,藉大麥下氣之性而助其功用也。《金匱》另有酒癉之黑,乃是濕熱瘀而不行,營血腐敗之色,又非消石散之所治矣。

茵陳四逆湯

治發黃,脈沉而遲,肢體冷逆,腰以上自汗。

茵陳、附子、乾薑、甘草炙、肉桂去皮。

此陰證發黃也。陰寒盛於下,則戴陽於上,故上體見陽症,下體見陰症。陰盛於下,故見陰脈之沉遲兼陰症之四逆;陽戴於上,故見陽症之發黃,上體之自汗也。茵陳治黃之要藥,故無分於寒熱而用之。附子、乾薑、炙甘草回陽之要品也,故有陰寒則用之。然必冷服者,恐薑、附發於上焦陽盛之區而下部陰寒之分反不及也。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濕者。

人參、茯苓、白朮土炒、甘草炙、乾薑。

四君參、苓、朮、草,加乾薑,溫以通陽,安胃止嘔,健脾止瀉,培元養胃,實為司命之方也。

针知博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