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见的家鹅属于雁形目,雁形目中的天鹅属和鸭属,是另外两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分支。

原来大鹅可能并不像《天鹅湖》中展示的那么柔美,它们信奉的可能是吴宇森的暴力美学。

大鹅们为什么这么凶猛?鹅粪竟然能够防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破解大鹅身上的秘密!

鸟类有牙齿吗?

教科书跟我们说没有,但为什么被大鹅咬了之后会出现一排排的伤口呢?

注意看上面几图,1鹰酱的嘴巴,2海鸥的嘴巴,3鹈鹕的嘴巴,4蜂鸟的嘴巴,好像的确是没有牙齿。

等等,为什么大鹅的嘴巴长这个样子?

终于知道老人家们,为什么要一遍遍的对娃娃们念叨:宁让狗咬,别让鹅拧了!

说好了鸟类没有牙齿的!大鹅不光有牙齿,竟然还比我们多一排。

难道大鹅真的像网上传说的那样,身体里流淌着霸王龙的血液?

其实准确来说,这不是牙齿,而是齿状喙。

目前只有极少数鸟类,仍然保留着这个远古龙族的基因。

化石记录也能证实,早期的鸟类和它们的祖先,兽脚类恐龙一样,嘴里都是长满牙齿的。

那么现在的鸟类是怎么把牙齿给搞丢了呢?

时间来到年,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进行环球航行时注意到,位于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众多小岛上的地雀,虽然身体形态极其相似,但却进化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喙,来适应不同的食物。

达尔文随后便将这一发现,作为支撑进化论的有力证据写进了物种起源。

这的确是人类首次对鸟喙的形态进行研究,但并没有对鸟类为何失去牙齿而做出解答。

格哈德·海尔曼(GerhardHeilmann)

直到年,鸟类牙齿演化的问题再次被摆到聚光灯下。

“鸟类的喙取代牙齿的功能,牙齿不再使用,所以就掉光了。”

这是丹麦古生物学家海尔曼在《鸟类起源》中提出的假说。

虽然在现在看来,海尔曼的假说缺乏说服力,但此后年间,学术界并没有再出现一个能够让大多数人信服的假说或推论。

为了获得一个功能,而得到一个器官,这在物种演化进程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就像人类要飞上蓝天,靠的绝对不可能是长出翅膀。

而年,德国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在《生物学快报》上提出了一项角度刁钻的假说,或许能够破解这个谜题。

他们说,鸟类丢掉牙齿是为了缩短鸟蛋的孵化时间,因为经过他们验证,有牙齿的蜥蜴,它们的卵的孵化时间中,牙齿发育的阶段,竟占据了整个时间的60%。

还是没懂?

为什么一定要加快孵化呢?

我们换个方式来表达,可能更好理解。

那些孵化时有牙齿的鸟,因为孵化的时间太长了,结果都成了别人的盘中餐,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后,剩下的就只有因为没有牙齿,而能更早破壳的鸟了。

但神奇的是,很多鸟类在刚刚孵化出来的时候,嘴巴上是会有一枚小小的牙齿的,叫做“卵齿”(知道卵齿作用的靓仔,请在评论区分享),破壳几小时后便会脱落。

这可能是祖先们留给它们的关于牙齿的为数不多的印记吧。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大鹅之所以天不怕地不怕,是因为它们的眼睛是两个凸透镜,结果就:你在大鹅眼中十分小。

而且由于双眼距离较远,视线无法交叉形成双眼视觉,因此大鹅对距离的感知也很差。

所以你以为你足够保持距离了,但在大鹅眼里,你这个小不点正站在它眼前疯狂的挑衅,它又怎么忍心不去揍你一顿呢?

但其实这种说法还是缺乏足够的科学支撑的。

大鹅虽然缺少双眼视觉,但是它们在摇头晃脑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手动确定你们的距离。

视觉收集来的讯号,最终都是会经过大脑处理的,你到底有多大,它怎么会不知道呢?

鹅的凶猛,更多的还是出于尚未被驯化的野性,就像小狗护食一样,就算平时你跟它混得再熟,但只要你敢耽误它干饭,它照样不会给你好脸色,没什么情面可讲。

鹅能驱蛇的秘密

如果你到村里找老人聊聊大鹅的故事,他们可能会告诉你这样一个说法:鹅,能防蛇。

村子里养鹅的人家,出现蛇的几率大大低于不养鹅的人家。

这是怎么回事呢?

《禽经》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

鹅见异类,差翅鸣也。

又养之园林,则蛇皆远去。

鹅看到其他动物会扇着翅膀鸣叫,如果养在园子里,蛇就会躲得远远的。

一些人认为,蛇并不是怕鹅,而是怕鹅的粪便,因为鹅的粪便中有雄黄的成分,而蛇,极其惧怕雄黄。

蛇怕雄黄这一点《新白娘子传奇》中做了非常科学的验证。

雄黄(Realgar)

还有人说,蛇怕鹅是因为鹅粪中含有隐孢子虫卵,而感染了隐孢子虫的蛇,会因为消化系统疾病而死亡,所以才不敢靠前。

但仔细想想,蛇怎么会知道鹅的粪便中有寄生虫卵呢?

我们回想一下,大鹅一嘴锋利的牙齿,天不怕地不怕,而蛇对大鹅的恐惧更是仿佛写进了基因里,难道真的不是因为它们身体里的霸王龙血液正在苏醒,而只是我们人类看不到吗?

鹅在农村都这么嚣张,难道就没人治得了他们吗?

如果哪只大鹅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因为它们还没看过王刚美食作家的视频。

东北的铁锅炖大鹅,美味且量大,恰如他们豪爽的性格。

如果你已经被哈尔滨零下30度的温度,冻到怀疑人生了,一定要点上半只大鹅,没有什么烦恼是半只大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半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