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傳上
清顧景星
李時珍,字東壁,祖某①,父言聞②,
世孝友③,以醫為業。年十四,補諸生
④,三試於鄉⑤,不售⑥。讀書十年,
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⑦,善醫,
即以醫自居。楚王聞之⑧,聘為奉祠⑨
,掌良醫所事⑩。世子暴厥11,立活之
。薦於朝,授太醫院判12。一歲告歸,
著《本草綱目》。
注釋
①某:疑作者已不能確知李時珍祖父的名字,故稱某;
②言聞:李時珍父名言聞,字子郁,號月池,是一位有名望的醫生。《本草綱目》中常提到他的著述和事蹟;
③孝友: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指家庭和睦有禮;
④諸生:各類生員。明清兩代指已考取府、州、縣學的秀才為生員;
⑤鄉:指鄉試。明清時代科舉制度規定,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鄉試,選拔優等的生員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
⑥不售:意為未考取;
⑦瞡(guī):看,指閱讀;
⑧楚王:朱元璋第六子朱楨的後代朱英?,在武昌世襲為楚王二十年(公元~年)
⑨奉祠:即奉祠正。明代各王府管理祭祀的官員;
⑩良醫所:王府內的醫療機構;
(11)世子:指王侯正妻所生的長子,此為朱英?的嫡子;
(12)太醫院判:明代太醫院的副主管。
譯文
李時珍,字東壁,祖父某某,父親李言聞,世代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行醫作為他的職業。李時珍十四歲時中了生員;鄉試三次,未考取。李時珍在家讀醫書十年,大門不邁,什麼都學,無所不讀。他擅長醫學,立即以醫生自居。楚王聽說了他,就聘他為奉祀正,掌管良醫所的事物。世子突然昏厥,立刻使他醒了過來。楚王推薦他到朝廷裡去,授予他太醫院判的職位。
年七十六,為遺表①,授其子建元②。其略曰:臣
幼苦贏疾,長成鈍椎③,耽嗜典籍④,奮切編摩⑤
,纂述諸家⑥,心殫釐定⑦。伏念本草一書⑧,關
係頗重,謬誤實多,竊加訂正,歷歲三十,功始成
就。
自炎皇辨百穀⑨,嘗眾草,分氣味之良毒:軒轅師
歧伯⑩、尊伯高,剖經絡之本標11,爰有《神農本
草》三卷12,粱陶弘景益以注釋,為藥三百六十五
13;唐高宗命李勣重修14,長史蘇恭表請增一百
一十四15;宋太祖命劉翰詳較16,仁宗再紹補注17
,增藥一百。唐慎微合為《證類》18,修補諸本,
自是指為全書。
注釋
①遺表:臣子生前寫好死後呈給皇帝的報告。本文所錄的遺表,與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所錄得遺表,文字略有出入,可參閱;
②建元:李時珍的次子;
③鈍椎:喻愚笨;
④耽嗜:特別愛好;
⑤奮切編摩:振作精神深入整理研究,奮,振奮;切,深切;摩,研究;
⑥纂述:收集記述;
⑦心殫釐定:盡心訂正,殫,盡,竭盡;釐定,整理改定;
⑧伏念:伏惟,伏著想。封建社會中多用於對上陳述自己想法時的敬詞;
⑨炎皇:指神農氏,相傳上古神農氏辨百穀,教人耕種,嘗眾草而發現藥物;
⑩軒轅:即黃帝。《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姓公孫,名軒轅。”
(11)本標:這裡指經絡的起點(本)和終點(標);
(12)爰:乃,於是;神農本草:即《神農本草經》,托名神農氏所撰;
(13)為:整理;
(14)唐高宗:即李治;李勣(jì):即唐初大將徐世勣,因創建唐王朝有功,封英國公,賜姓李,又因避太宗李世民諱,故名李勣。由他領銜主持修訂的《唐本草》,世稱《英公本草》,即《新修本草》;
(15)長史:官名;蘇恭:即蘇敬,因宋代避趙匡胤祖父諱,改稱蘇恭;表:給皇帝呈報奏章,蘇恭負責主編的《新修本草》,今僅存殘卷,近人有輯佚本;
(16)宋太祖:即趙匡胤;劉翰:北宋初醫家;較:通“校”,校訂。公元年(北宋開寶六年)劉翰奉命與馬志等將《新修本草》與《蜀本草》(後蜀韓保昇著)校訂成《開寶本草》;
(17)仁宗:即趙禎。仁宗嘉祐五年(公元年),掌禹錫、林億、蘇頌等奉命增修本草,即《嘉祐補注本草》;
(18)唐慎微:字審元,蜀中(四川)醫生。他學問淵博,所閱經史諸書中凡有與方藥有關的材料,都廣為搜集,集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一書。
譯文
李時珍76歲時,寫遺表(臣子生前寫好死後呈給皇帝的報告),交給他的兒子李建元。它大略是說:“我小時候為體弱多病而痛苦,長大以後愚鈍。我只是特別愛好典籍,振作精神深入整理研究,收集記述各家理論,盡心修訂。我心想《本草》這本書,關係重大,謬誤實在很多,私下加以修訂改正,歷時三十年,工作方才完成。
“自從神農氏辨百穀,嘗百草,分清各種植物的氣味和有無毒性;皇帝效法岐伯,遵奉伯高,剖析經絡的起點和終點,於是有了三卷《神農本草》。梁朝的陶弘景加了注釋,整理了種藥,唐高宗命李勣重修,長史蘇恭上表奏請增加藥物種。宋太祖命劉翰詳細校對。宋仁宗再次下詔增補注釋,增加一百種藥。唐慎微集成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修改增補各家本草,從此認為他是完備的本草著作。
夷考其間①,瑕疵不少②。有當析而混者,葳蕤、女
萎二物③,並為一條;有當並而析者,南星、虎杖一
物④,分為兩種;生薑、薯蕷⑤,菜也,而列草品;
檳榔、龍眼⑥,果也,而列木部;八穀⑦,生民之天
⑧,不能辨其種類;三菘⑨,日用之蔬,罔克灼其質
名⑩;黑豆、赤菽11,大小同條;硝石、芒硝12,水
火混注;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寇氏《衍義》之
舛謬13:黃精即鉤吻,旋花即山姜,陶氏《別錄》之
差譌14;酸漿、苦膽,草、菜重出,掌氏之不審15
;天花、栝樓,兩處圖形,蘇氏之欠明16。五倍子。
倍蟲窠也,認為木實;大蘋草17,田字草也,指為浮
萍,似茲之類,不可枚舉。
注釋
①夷:句首語氣詞;
②瑕疵:缺點,毛病;
③葳蕤(ruí):一作萎蕤。即玉竹,百合科多年生草本;
④南星:即天南星,與虎杖同屬天南星科天南星屬草本植物,兩者都能化痰止咳,形狀相似,但實系二物,李氏以為“一物”,恐非;
⑤薯蕷:即山藥;
⑥龍眼:即桂圓;
⑦八穀:陶弘景注《本經》以黍、稷、稻、粱、禾、麻、菽、麥為八穀。并說“此八穀也,俗猶莫能辯證”;
⑧生民:人民,天:這裡指人民賴以生存的食物;
⑨三菘:牛肚菘、白菘、紫菘;
⑩罔:不;灼:顯著,明白,使動用法;質名:實體和名稱;
(11)赤菽:赤豆。《本經》名赤小豆,把它與黑大豆都列入大豆一條;
(12)硝石:即火硝,主要成份為硝酸鉀;芒硝:古代又名朴硝、鹽硝,主要成份為含水硫酸鈉。李時珍認為此物見水即消,稱為水硝;
(13)寇氏:宋代藥物學家寇宗奭,他編著的《本草衍義》,把蘭花誤作蘭草,又誤以卷丹(百合科的植物)即是百合;
(14)陶氏:陶弘景,陶氏誤把百合科的黃精當作馬錢科的有毒的植物鉤吻;又把旋花(旋花科多年生蔓草)誤作山薑;譌(é):同訛;
(15)掌氏:宋代藥物學家掌禹錫。他主持修訂的《嘉祐本草》,把酸漿(即掛金燈,又名苦膽、苦耽)列入草部,又在菜部重列苦膽;
(16)蘇氏:即蘇頌。宋代藥物學家。他編寫的《圖經本草》,把天花粉和栝樓分別畫了兩幅圖,其實栝樓的根即天花粉,它的果實稱栝樓,同屬一種植物;
(17)大蘋草:即蘋草,又名田字草、四葉草等,因其葉由四片合成,當中形成十字而得名,舊本草中誤認為浮萍。
譯文
“考證書中內容,缺點毛病不少:有應當分開而混在一起的,葳蕤與女萎是兩種不同藥物,並成了一條;有應當合在一起而分開的,南星和虎掌是同一種藥物,被分為兩種。生薑、薯蕷,是蔬菜,卻列在草品類;檳榔、龍眼是水果,卻列在木部類。八穀,是人民賴以生存的食物,不能分辨它們的種類;三菘是日常所食的蔬菜,不能夠闡明它們的實物和名稱。黑豆、赤小豆,大小在同一條;硝石、芒硝,火硝和水硝混淆注釋。蘭花認為是蘭草,卷丹認為是百合,是寇宗奭《本草衍義》中的錯誤;黃精就是鉤吻,旋花就是山姜,是陶景弘《名醫別錄》中的差錯。酸漿、苦膽同物不同名,在草部、菜部重複出現,掌禹錫沒有明察;天花、栝樓出自一物,兩個地方都畫了圖形,是蘇恭欠明白。五倍子,是五倍子蚜蟲的窟穴,誤認為是樹木的果實;大蘋草就是田字草,誤指為浮萍。像這樣一類的錯誤,不能一一列舉。”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白雲出岫誦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