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荆楚岁时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

但你知道端午节真正的来历吗?

在古代人们把北斗星斗柄上指向北极星的第七颗星,称为“招摇”,历法制定者按“招摇”的逐月推移而测定月次。

招摇走到第五个月,正是指“午”,所以五月称为“午月”。秦汉以后称“午月午日”为“端午”。到汉代端午的时间从午月午日逐渐向五月五日发展。

关于“端午”一词,根据《端午礼俗史》可以推断出:端午,就是五月内第一个午日。

端午节的含义

1.避恶除病的节日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农历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视为不祥之兆,在《风俗通义》记载:“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燕京岁时记》记载:“端午日,用菖蒲、艾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现在我也保留了菖蒲、艾条插于门眉驱邪、驱瘟的习俗。

我们现在一到端午节戴五彩绳的习俗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汉代阴阳观念盛行,出现了五色丝和桃印。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曰夏至。阳气萌作,恐物不茂,……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五色丝缠绕在手臂上,用意是为了驱邪、驱瘟。

2.在这个时期药草生长旺盛,古人认为此时药效最强,采药、用药正是好时节

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在端午节喝了雄黄酒现出了原形,雄黄自明清以后使用较为普遍。《帝京景物略》载:“五月五日,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曰避毒虫。”人们在端午使用雄黄驱避蛇虫。

.端午节的传说

在南北朝时期,端午节的传说丰富起来。除了屈原外,它与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践等历史人物也产生了联系。

伍子胥是苏州地区端午习俗要纪念的人物,他是春秋时期楚国人,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他为了复仇投向吴国,五战而攻破楚都郢城。

吴王死后,夫差继位,吴军大败越国,伍子胥建议消灭越国,而夫差不听,却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尽。伍子胥死前曾说死后要将眼睛挖出挂在吴都的东门上,看着越国的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得知大怒,命人将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

至于越王勾践的故事,主要是来源于《越绝书》,认为越王勾践为国雪耻而忍辱负重,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军,最终复国,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为纪念他的节日。

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传说,主要是依据《会稽典录》的记载,曹娥因为父亲溺死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她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后投江。她的故事传到了县府,感动于她的孝顺为她立碑。曹娥殉父之处被称为“曹娥江”。

来源网络端午节习俗

1.赠送礼物

端午当天也是人们互相馈送物品的日子。在《汉书》中有记载说,章帝尝以午日赐百官水纹绫裤。

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2.吃粽子

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粽子是端午节投向水中祭祀屈原的供品,这种粽子是一种筒粽,并带有五色丝和楝树叶两种辟邪之物。

制作筒粽的方法是在新砍的竹筒中贮米注水,将其置于火上烧烤成熟食。制作粽子的方法是以楝树叶或菰叶包裹黏米,用线缚紧,投于水中煮熟,取出剥食。

.龙舟竞渡

《荆楚岁时记》记载,“俗以五日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檝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

.射柳

辽代史书中的“射柳”的习俗,最开始并不限于端午,由皇帝主持举行,目的在于“祈雨”,后来为金沿袭,定在端午举行,传至宋、明时期。

4.击球的游戏

有记载:“重午,御常武殿,赐宴击球。”

5.五色丝、端午索

《岁华纪丽·端午》“辟兵缯”条注引裴玄《新语》:“五月五日集五彩缯,谓之辟兵缯。”

明代将端午节时佩戴在小孩脖子上的彩带称为“端午索”,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

就如《端午节:国家、传统与文化表述》所说:端午节的画卷,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群为主体,民间信仰为内核,日常生活为表现,文化实践为导向,交织出仲夏最为隆重的生活。

资料来源:《端午节:国家、传统与文化表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