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家乡的风俗提示语:“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请介绍一种风俗或者写参加某种风俗的经历。(详见课本)仔细审题,理解主题审题就是根据题目以及所给的提示了解这篇作文应当写什么?有什么特别注意的事项?“审”的意思是认真细致地查看。审题就是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及其提示语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审题的核心是找出关键词,关键词就是文章的主题或者重点内容。《家乡的风俗》这个大题目中,“风”就是风尚,“俗”就是习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延续风俗,也是延续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风俗丰富多彩,灿烂悠久。传统节日以及节日期间对应的各种习惯是很重要的风俗。附:节日名称(日期均指阴历)及主要习惯春节(除夕和大年初一):吃团圆饭,祭祖,扫屋,守岁,贴串联福字,穿新衣,拜年,压岁钱,吃饺子,走亲访友。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吃汤圆,挂彩灯,舞狮子,舞龙,踩高跷,猜灯谜。龙抬头(阴历二月二):理发,吃炒豆子清明节(公历四月四或五):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端午节(阴历五月五日):与纪念屈原有关。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喝雄黄酒,挂菖蒲。等等。七夕节(阴历七月初七):中国情人节,祭拜七姐,偷听牛郎织女悄悄话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重阳节(阴历九月九日):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腊八节(阴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泡腊八蒜另外,还有很多风俗,同学们也经常遇到。过小年(腊月二十三);“冬至饺子夏至面”;过生日要吃长寿面;婚丧嫁娶的一些风俗;某些地区有斗鸡斗狗斗牛的风俗;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少数民族的各种节日,各种习俗等。虽然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是也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重点描写一两个。综上所述,我们审题得到的结论如下:1、写一个风俗活动或者介绍一种风俗。如果记录一种风俗活动就是一篇记叙文;如果介绍一种风俗,就偏向于说明文。这需要同学们把握好。2、这项风俗要写能体现你家乡特色的,你最熟悉的风俗。3、通过记述风俗活动或者介绍这个风俗,你要表达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广泛准备,精心选材同学们都知道选材要新颖,要让人眼前一亮。怎么才能做到呢?之前曾经告诉同学们有“四不写”,还记得吗?根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提示语,我们应当怎么选材呢?在写作之前,建议同学们先通过网络和书籍查询关于中国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风俗,了解每种风俗背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制作知识卡片,也可以直接记录在笔记本上。在查阅风俗的时候,不要只是走马观花的浏览,要全方位地了解,这样才有效果。比如: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日期、由来、习俗、传说、古诗词的描述、历代名人与重阳节的故事等等都应当了解。这样就能以点带面,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保证了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小升初测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为写作文积累大量素材。同学们应当写过类似的作文,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建议同学们在选材的时候尽量不写这些内容了,因为写得太多了。刚学过的《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写的,我们能比他写得好?《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写的,我们能比他写得更淳朴和温馨?所以,我们应当挑选具有家乡特色的、新鲜的风俗,从内容上吸引读者。根据你的家乡所在地域和民族去选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不同风俗。有的同学家乡是安溪,那是茶叶之乡,于是他就写《以茶待客情意浓》,描写安溪家家户户,厂矿企业,商店办公等,到处都是茶香四溢的景象,还介绍了“斗茶”——这种罕见的喝茶习俗,独具一格。有的同学是满族,又非常喜欢服饰,于是就写了一篇介绍满族服饰的作文,重点介绍了旗袍,简略介绍了“高底”的鞋子,令人耳目一新。有位广西的同学写当地最有名的“拜社火”的活动,写得热闹非凡;有福建的同学写“做大岁”,介绍这个活动的传说故事。“拜社火”和“做大岁”这两个活动都是发生在春节期间的,所以,即便是都写春节这个大风俗,因为地域、民族不一样,也有不同的习俗。写“冷门”风俗。一些大型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人们都太熟悉了,除非由于地域民族不同而呈现不同特色外,同学们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春节基本是“守岁饺子压岁钱,春联福字大团圆。”中秋节无非是“天上明月地上霜,吃着月饼思故乡。”端午节就是“龙舟飞奔粽子香,汨罗屈原不凄凉。”。如此这般。那么,怎么才能写点儿“冷门”?像上面有同学写到的“斗茶”“做大岁”可算是冷门。还有哪些算是冷门呢?春节后,阴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人们一般要理发,象征着新的一年龙腾虎跃,昂首奋发;阴历三月三,这在古代是重大的节日活动,“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阴历七月七,七夕节(乞巧节),这在古代可说是女孩节,比“三八妇女节”和国外的“情人节”,更具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阴历七月十五是中国的“鬼节”,这一天是祭奠去世亲人的节日,有一丝惆怅和哀伤。上面列的这些算冷门风俗了,当然还有很多的“冷门”风俗,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458.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458.html